作者:許文彥
前一篇文章寫了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病變) 的症狀及該如何選擇治療。這篇文章來專注討論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platelet-rich plasma, PRP) 的治療效果。
類固醇注射是過去幾十年來的注射治療足底筋膜病變的首選,打針的治療效果不差,病人滿意度也很好。不過因為類固醇是抑制發炎的藥物,而現在的治療觀念是「沒有發炎就不會促進組織修復」。
注射類固醇的併發症
注射類固醇後的併發症包括「足跟脂肪墊萎縮」以及「足底筋膜斷裂」。
脂肪墊萎縮會造成足跟墊症候群,一樣是走路時足跟會痛,但因為足跟脂肪墊是走路時很重要的吸震組織,它若萎縮了很不容易治療,即使打針加上復健的效果也都差強人意,不少人嚐試了很多治療,最終仍是需要一輩子戒掉跑步、健行及球類活動。
足底筋膜斷裂的危險因子有兩項,分別為足底筋膜病變的病史,以及曾經打過類固醇。若只是部分撕裂傷,還可以透過復健及注射PRP來治療,但如果是足底筋膜完全斷裂,則多半要手術重建。
儘管打類固醇的發生併發症的比例不高,即使在較大型的前膽性研究,發生併發症的也僅有零星報告,但若發生併發症,治療成功的難度會大幅上升,因此不值得冒險。
注射PRP的效果 (與注射類固醇相比)
PRP是經抽血後,使用離心機,只保留血小板比例較高的血漿,因含有高濃度的生長因子,例如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ß (TGF-ß), Vascular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 (VEGF),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等,可以促進組織修復及血管增生。也因為它是走修復的路線,因此不會有類固醇的併發症,例如足跟墊萎縮或足底筋膜斷裂,不過缺點就是打完針因為會先誘發組織發炎,因此打完針後3-7天內的疼痛感會增加,之後再逐漸改善。這篇研究收案60個足底筋膜病變患者,平均分為兩組,一組在足底筋膜上打PRP (3 mL),一組打類固醇 (Depomedrol 80mg (2 mL) + 0.5ml xylocaine 2%)。為了避免安慰劑效應,兩組人都有抽血,打針時的針筒也覆蓋起來,因此病人是完全不曉得他自己打了什麼針劑。
這個研究追蹤了6個月,病人的疼痛改善如下
由上圖可見,兩組打完針6週後,疼痛均有明顯改善,但到了6個月之後,注射類固醇的組別的疼痛反而上揚,有復發的跡象;而注射PRP的組別疼痛強度則穩定改善中。
根據另一篇統合分析的結果,打PRP與打類固醇相比較,在第4週與第12週兩組的疼痛都有改善,但改善程度差不多,但在第24週時,打PRP的疼痛改善程度優於類固醇。此外,從超音波的厚度改善程度來看,PRP也優於類固醇。
因此,如果以治療的長期療效來看,且不考慮價格的話,PRP應該是針劑注射的首選。
還有其他的注射物嗎?
有的,目前屬於修復性注射的藥物,還有高濃度葡萄糖水、羊膜衍生物,及PLT (凍晶)。
高濃度葡萄糖水的治療效也不錯,略輸給PRP,追蹤到28週時也沒有疼痛復發的跡象,也因此有經濟考量者,可以選擇打高濃度葡萄糖水即可,但因療效略為遜色,因此需要較多次的注射。
羊膜衍生物及PLT (凍晶) 還沒有大型的研究結果可以參考,理論上其刺激組織修復的效果應該不輸於PRP,但是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去確認其療效。
參考文獻
- Soraganvi, P., et al. "Is Platelet-rich Plasma Injection more Effective than Steroid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lantar Fasciitis in Achieving Long-term Relief?." Malaysian orthopaedic journal 13.3 (2019).8.
- Yang, Wei-yi, et al. "Platelet-rich plasma as a treatment for plantar fasciiti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Medicine 96.44 (2017).
- Kim, Eunkuk, and Jong Ha Lee. "Autologous platelet-rich plasma versus dextrose prol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recalcitrant plantar fasciitis." PM&R 6.2 (2014): 152-158.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