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09-07

疲勞性骨折 vs 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

作者:許文彥

對跑者而言,若發生疲勞性骨折,要休跑八週以上,痊癒後從頭練起,勢必會影響接下來半年的賽事成績,更別提先前數個月的苦練付諸流水。

脛骨內側疼痛,俗稱夾脛症 (shin splint),要考慮兩個診斷,一個是脛骨疲勞性骨折 (stress fracture或fatigue fracture ),另一個是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 (medial tibial stress syndrome, MTSS)。

兩者的治療上也有差異,疲勞性骨折必須要好好休息8週以上,放棄比賽;後者則可能只需要跑步減量,或休跑2-6週即可。但這兩個診斷疼痛的位置很接近,別說是跑者搞不清楚,即使是有經驗的醫師,即使拍了X光,也不一定能正確區別。

本文只討論兩者症狀上的區別,詳細的診斷流程、治療及預防,留待未來的文章討論。



疼痛位置


疲勞性骨折疼痛的範圍較小,大約是一個指頭的範圍,壓下去明顯會痛,較常痛在脛骨前側或內側,通常只有單側有症狀。

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的疼痛,範圍較大呈帶狀分佈,從脛骨內側的1/2到下1/3的長度,5公分以上的長度有壓痛感,雙側同時有症狀並不少見。

另外,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疼痛發生在脛骨內側,不會痛在脛骨前側,若是壓痛感在脛骨前側,要高度懷疑是疲勞性骨折。


與運動的關係


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的疼痛強度會在暖身後減輕,例如一開始走路會痛,但走一小段路後比較不痛,但若走太久後又會開始疼痛。

這種暖身後疼痛減輕的情況,是肌腱病變特有的現象,例如足底筋膜病變,早上剛下床時會痛,走一走後疼痛減輕,但走太久後又會痛起來;髕骨肌腱病變也有類似的現象,用股四頭肌等長收縮 後或輕鬆慢跑後不大痛,但跑久了又痛起來。

疲勞性骨折就沒有在客氣,會痛就是會痛,可承重的強度固定,不會因為暖身或走一段路後比較不痛,而且承重的強度愈高,就愈痛。


步態


疲勞性骨折在跑步腳觸地時 (heel contact) 疼痛,而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在站立中期 (mid-stance phase) 才開始疼痛。不過因為這兩個時間差很短,許多跑者也無法分別,參考價值較低。



休息時疼痛


疲勞性骨折可能在休息時出現疼痛,例如躺著或坐著,腳沒有承受體重時也會痛。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通常休息時不會痛,但若是在較高強度訓練後,休息時也可能會覺得疼痛。


夜間疼痛


夜間睡覺時出現疼痛,要懷疑疲勞性骨折。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在夜間不大會痛。


清晨症狀


疲勞性骨折會在剛下床,腳承受身體重量時,就感到疼痛,稍微走路或小腿拉筋後疼痛強度不變或變嚴重。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在剛下床時,感到緊繃感或疼痛,但稍微走一走或伸展小腿後側肌肉後,疼痛會減輕。


何時該就醫?


對一般跑者而言,若只有跑步時會痛,走路不痛,晚上睡覺不痛,且疼痛並非在脛骨前側,不妨先休跑兩週,觀察看看,若有以下狀況,應考慮就醫。

  • 痛到無法行走
  • 休跑兩週後,依然無法回去跑步
  • 重要比賽在即,不確定是否可以繼續練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