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05-27

注射治療簡介

這篇文章簡介注射治療,基本上寫在下面的,都是我能執行的注射治療。詳細的診斷及對應的注射治療,未來會再個別解釋。


觸診注射 versus 超音波導引注射 


過去是觸診注射為主,打針的原則是「哪裡有壓痛點,針就打哪裡。」缺點是受傷組織的深度未知,進針的過程無法避開神經血管,所以太深的受傷位置容易打不準,靠近重要神經血管的組織,因為擔心誤傷,而不太建議注射治療。目前觸診注射的治療部位通常是表淺的組織,例如板機指、媽媽手肌腱炎、手腕手指腳踝腳踝的關節…等不太會誤傷其他組織的部位。

目前主流是超音波導引下做精準注射,先使用超音波先將受傷的組織呈現在銀幕上,再將針從探頭旁入針,整個進針的過程都在銀幕上,優點是可以精準地把藥物打到受傷的組織,以及可以避免傷到重要神經血管組織。例如頸神經根或星狀神經節注射,周遭重要的神經血管不少,若不使用超音波導引,很容易傷到重要的神經血管。

因此目前主流的針劑注射,一定是在超音波導引下的精準注射。安德復復健專科診所的高階超音波是GE S8及Sonosite X-PORTE。


注射治療大致分為三類


  1. 修復性注射
  2. 神經解套注射
  3. 疼痛注射

這注射治療分類為三種只是幫助大家理解,實際並沒有那麼明確的分界。疼痛注射是指目的在解除疼痛;神經解套注射是將藥水打在神經的旁邊,將其與週邊組織分開的技術;而修復性注射指的是注射的藥劑能夠促進組織修復。

同一個診斷也可能使用到2-3種注射治療,例如腕隧道症候群,輕度或中度,會使用5%葡萄糖水對手腕處的正中神經做解套注射,但較嚴重的病例會考慮注射PRP去促進神經修復。薦骼關節疼痛症候群,急性嚴重疼痛時,可以先選擇注射類固醇讓疼痛快速改善,但若是慢性的狀況,則會選擇修復性注射,如高濃度葡萄糖水或PRP促進關節韌帶的修復。

有些疼痛的原因是因為週邊神經纏套,例如下背的臀上皮神經、膝蓋內側的隱神經、腳踝扭傷容易拉傷的淺腓神經,治療使用的神經解套注射,等同於疼痛注射。

若是肌腱韌帶拉傷或撕裂傷,那其解除疼痛的注射方式,等同於修復性注射。


修復性注射 (Regenerative Injection Therapy)


舊名增生注射 (Prolotherapy) 或再生注射,目前常用的是高濃度葡萄糖水,及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 PRP)。近幾年的羊膜/絨毛移植物,及PLT生長因子凍晶也屬於修復性注射。其注射的目的是促進受傷的組織修復。

組織受傷之後,發炎的過程會產生疼痛,而止痛消炎藥或類固醇可以有效抑制發炎,也降低了疼痛。但後來的研究發現,過度的抑制發炎,受傷的組織反而不會修復,未來疼痛復發的機率增加,而且復發後更難治療。因此現在的觀念是不要過度抑制發炎。

修復性注射後,組織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發炎,發炎可以促進組織修復,打完針後的3到7天內疼痛感可能會增加(PRP較明顯),但7天之後,組織逐漸修復,疼痛強度也開始下降。

打完針的7天內,不宜使用消炎止痛藥(cataflam, ibuprofen, celecoxib...等),以免抑制治療效果,但可以使用普拿疼(Acetaminophen)。若打完針後疼痛難忍,可以短暫使用冰敷。

高濃度葡萄糖水的修復效果較弱(但便宜),約需2-4次治療,每次間隔2-4週;PRP、PLT凍晶及羊膜/絨毛移植物的治療效果較強(昂貴),約需打1-3次,間隔4週。

幾乎全身所有的肌腱、韌帶損傷都可以用修復性注射治療,不過依受傷部位而定,有些組織使用高濃度葡萄糖水效果就不錯,但有些組織會建議直接使用PRP、羊膜/絨毛移植物,或者是PLT凍晶。

  • 網球肘及高爾夫球肘:高濃度葡萄糖水的治療效果就不差,但若超音波下已有撕裂傷或鈣化等較嚴重的狀況,會建議直上PRP以獲得更有效的修復效果。
  • 足底筋膜炎:高濃度葡萄糖水的效果也不差,但若打1-2次效果不佳,建議注射PRP (參考文章)。
  • 肩旋轉肌腱病變/撕裂傷:打PRP可以改善症狀及功能,但促進撕裂傷的修復的機率偏低。
  • 膝蓋內/外側副韌帶扭傷或撕裂傷:先打高濃度葡萄糖水,效果不佳再考慮PRP。
  • 踝關節扭傷:對受傷的韌帶先打高濃度葡萄糖水,效果不佳再考慮PRP。
  • 膝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部分撕裂傷:建議直接注射PRP,及搭配運動治療。但若是全斷,打針對斷掉的韌帶沒什麼幫助,需同時評估是否需要韌帶重建手術。
  • 頸/胸/腰椎小面關節症候群:可先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水,若效果不佳再考慮打PRP獲得更長期有效的進步。
  • 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高濃度葡萄糖水效果就不錯,也可以直接打PRP。
  • 肩關節脣損傷:高濃度葡萄糖水效果差,建議直上PRP。
  • 髖關節脣損傷:高濃度葡萄糖水效果差,建議直上PRP。
  • 膝蓋半月板損傷:高濃度葡萄糖水效果差,建議直上PRP。
  • 手腕三角纖維軟骨損傷:高濃度葡萄糖水效果差,建議直上PRP。
  • 退化性關節炎:第1-3期的退化性關節建議在關節內注射PRP;第3期合併骨髓損傷,以及第4期嚴重退化者,因其他疾病無法換人工關節者,可以考慮骨內注射,即直接將PRP用針注射進骨頭內。
  •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第1-2期 (更嚴重者需換人工髖關節),除了減壓手術外,也可以考慮骨內注射PRP。



神經解套注射 (Nerve Hydrodissection)


一般而言,若有麻木感、電到、針刺感、異常的溫度覺,或者部分的肌肉無力,可以懷疑週邊神經纏套,也就是神經被發炎腫脹的肌肉,或緊繃的筋膜給壓迫住,而導致上述的症狀。但是,有少部分神經纏套並沒有麻木、刺痛的症狀,反而只有疼痛、緊、痠的症狀,不典型。這是就得依頼醫師的經驗及理學檢查,來判斷是否是神經受損的症狀。

診斷之後,我們會建議神經解套注射在受傷的神經旁邊,以前都是打類固醇,但近幾年的研究發現,5%葡萄糖水5-10 mL 的效果優於類固醇,而PRP又帶有促進神經修復的效果,因此主流是先打神經解套注射,若效果不佳,再考慮注射PRP。

治療的原則如下
  1. 先用5%葡萄糖水做解套注射
  2. 可能需同時對過度緊繃的肌肉做激痛點注射,例如胸廓出口症候群,可能需要注射斜角肌或胸小肌。
  3. 較嚴重者,例如肌肉已有明顯萎縮者,要考慮PRP以促進神經修復
  4. 若肌肉的緊繃是因為動作模式異常而代償或過度活化,需同時進行動作矯正訓練及神經張力手法的治療 (1對1物理治療)。

以下簡單介紹常見神經纏套的症狀

  • 腕隧道症候群 (正中神經在手腕處):第1-4根手指及手掌的掌側麻木,睡覺時或清晨時最麻
  • 尺神經纏套 (手肘內側或手腕尺側):第4-5根手指麻木
  • 橈神經纏套 (上臂中段後外側、手肘外側、手腕橈側):第1-2根手指背側麻木
  • 腋下神經纏套 (quadrilateral pain syndrome):後側肩膀疼痛
  • 胸廓出口症候群:症狀較多變,整隻手都有可能出現麻木感,或合併胸悶、上背痛…
  • 股外側皮神經 (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大腿前外側麻木、灼熱感,或疼痛
  • 臀上皮神經 (superior cluneal nerve):髂骨後上脊的外側1公分處,有明顯壓痛感
  • 上臀神經 (superior gluteal nerve):臀部疼痛
  • 會陰神經 (pudendal nerve):會陰處 (騎腳踏車坐墊支撐處) 疼痛、麻木、針刺感,
  • 閉孔神經 (obturator nerve):大腿內側疼痛,可能伴隨髖內收肌無力
  • 總腓神經 (common peroneal nerve):小腿後外上方,靠近腓骨頭的位置或疼痛、緊繃、或麻木感。
  • 淺腓神經 (superficial peroneal nerve):腳踝扭傷後,容易忽略的神經損傷,造成患處慢性疼痛,觸診可以診斷。
  • 深層臀部疼痛症候群:舊稱梨狀肌症候群,過去認為是腫脹的梨狀肌去壓到神經,但後來發現臀部深層其他肌肉,如閉孔內肌,股方肌也可以壓到坐骨神經,治療上可以直接注射類固醇到發炎的肌肉上,也可以瞄準坐骨神經做解套注射 (5%葡萄糖水 10 mL以上)


疼痛注射


治療的目的是解除疼痛,但因為疼痛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神經纏套,或肌腱病變,所以注射的方式及藥物也包含上述的神經解套注射及修復性注射。整體而言,因為診斷、急性慢性,及嚴重程度的不同,使用的針劑可能有類固醇、5%的葡葡糖水、高濃度葡萄糖水、PRP…等。

  • 肩膀鈣化性肌腱炎:基本上含少量類固醇,打完藥物後,會用針盡可能破壞鈣化的結構,促使鈣化更容易被身體吸收。若較大且成型的鈣化,可以考慮用抽吸的方式,把破壞的鈣化用生理食鹽水直接洗出來。
  • 其他肌腱的鈣化性肌腱炎:若是身體承受重量的肌腱,例如股四頭肌肌腱、髕骨肌腱,及阿基里斯腱,是完全不建議注射類固醇的,因為會增加肌腱斷裂的風險;這些承受體重的肌腱鈣化,會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水及用針破壞鈣化的結構。
  • 頸椎小面關節注射 (cervical facet injection):以高濃度葡萄糖水或PRP為主,促進小面關節修復;但疼痛更於急性且嚴重,考慮第一次治療時以類固醇替代,以達急速緩解疼痛。
  • 頸椎神經根注射 (facet root injection):50歲前常因椎間盤突出導致,50歲後因骨刺壓迫神經根。急性嚴重疼痛者,以類固醇混麻醉藥注射;較慢性者,考慮5%葡萄糖水做頸神經根解套注射,或更進階注射PRP促進神經根修復。
  • 頸因性頭痛:對大枕神經做神經解套注射,或對高位頸椎的小面關節做疼痛注射 (類固醇、高濃度葡萄糖水或PRP)。
  • 腰椎椎間盤突出症硬脊膜下注射,可以從椎板間 (interlaminar) 或經薦椎孔 (caudal) 給藥,目前的主流研究是以類固醇,麻醉藥,混以少量的5%葡萄糖水。(詳細請見硬脊膜上注射治療)
  • 五十肩:肩關節囊擴張術,使用類固醇或玻尿酸,混合麻醉藥及生理食鹽水,約20-30 毫升,把沾黏發炎的肩關節囊撐開,以及降低發炎疼痛,讓之後的關節伸展更容易做。對於太痛或特定肌肉緊蹦的病人,會額外打麻醉藥到神經降低疼痛感,及對緊蹦的肌肉打麻醉藥降低肌肉張力。
  • 肩夾擊症候群:肩峰下滑液囊注射類固醇
  • 肩峰鎖骨關節病變:修復性注射 (高濃度葡萄糖水或PRP)
  • 胸鎖關節病變:修復性注射 (高濃度葡萄糖水或PRP)
  • 板機指:注射少量類固醇,以用針尖劃開異常增厚的環狀韌帶
  • 媽媽手肌腱炎:注射少量類固醇至肌腱處,也可以選擇高濃度葡萄糖水



治療的方式不是只有注射治療一個選項,若是症狀持續太久,或者注射後明顯改善,但過一陣子後又復發,應該考慮是否動作模式出現問題及不正確肌肉代償,這時最重要的治療應該是動作矯正訓練,包含徒手治療及運動治療。


門診資訊


2021-05-12

光站著就會痛的膝蓋痛:脂肪墊症候群

作者:許文彥醫師


常見的前側膝蓋痛包括①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②髕骨肌腱病變,③股四頭肌肌腱病變,以及④脂肪墊症候群。前三個診斷通常在上下樓梯或蹲下站起來時容易痛,但站立不大會痛,但脂肪墊症候群比較特別,光是久站就會不舒服。膝蓋內的脂肪墊有3個,最常有症狀的是髕骨下脂肪墊,位於髕骨的下緣,英文是 Hoffa fat pad syndrome (下圖)。

功能:脂肪墊可以協助穩定髕骨的位置,以及在受傷後提供組織修復的細胞,它也含豐富的神經,因此也可能負責膝蓋的本體感覺及痛覺。人演化至今,還存在身體的組織都有它的功能,所以千萬不要覺得它會痛就把它切光光,已經有研究發現,這個脂肪墊全切後幾個月,疼痛會復發且更難治療。



症狀


疼痛的位置在膝蓋前側,可以在髕骨的後方,或者是髕骨肌腱的位置。偶有髕骨股骨間的聲響。

主要症狀是伸直時痛,例如久站,或上樓梯時在膝蓋伸直的時間會痛,但坐久了也可能會痛。這跟研究發現脂肪墊在膝蓋彎曲<20度,及彎曲>100度時壓力最大,是相符合的。

疼痛的位置與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很相似 (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PFPS;又名髕骨外翻或髕骨軟化症),但誘發症狀的情況卻不大一樣。

主要的差別在:脂肪墊症候群,可以在髕骨肌腱的內外側觸壓到明確的痛點,平地走路及久站膝蓋伸直時會痛,穿平底鞋 (無高跟) 較不舒服。而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觸診時無明顯痛點,站立膝蓋伸直時不會痛,走上下坡及上下樓梯比較痛,穿高跟鞋比較不舒服。雖然有上述的區別,但是兩個疾病也可能同時存在。


病因及危險因子


  1. 創傷,例如跌倒時撞擊到膝蓋 
  2. 膝關節鏡手術時,器械的刺激造成發炎
  3. 過度使用:反覆上下樓梯、反覆坐下站起來,還有跳躍型的運動
  4. 蹲下站起的動作習慣以股四頭肌發力,不會使用臀肌,或臀肌無力
  5. 膝蓋過度伸直 (下圖)
  6. 股四頭肌較短或張力過高
  7. 臀肌或腿後肌無力
  8. 髕骨肌腱太短
  9. 鬆鬆人的體質 (hypermobility syndrome):全身多處關節過度鬆弛

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來看,膝蓋過度伸直是最主要的原因。前面有提到,膝蓋彎曲角度<20度時脂肪墊的壓力比較大,而膝蓋愈是伸直,壓力愈大。上述的第6-9點也是造成膝蓋過度伸直的原因。



診斷


理學檢查:用手托起病人的腳踝,讓膝蓋擺在過度伸直的狀態,去觸診髕骨肌腱兩邊的脂肪墊  (下圖),若在此過度伸直的摸起來特別痛,但彎曲時不大痛,則可以高度懷疑是脂肪墊症候群。請病人用力伸直膝蓋 (quadriceps set),若誘發疼痛也可以懷疑這個診斷。

Hoffa test:膝蓋伸直時,手指壓在髕骨肌腱兩側會痛。
(圖片來源: Sports Med 2012; 42 (1): 51-67)

影像:基本上病史及理學檢查就可以給予診斷,但仍可能需要X光或超音波檢查去排除其他疾病。若仍無法確定診斷時,可以排核磁共振去確定診斷,在核磁共振下,可以看到脂肪墊水腫及發炎 (下圖)。





打針:也可以打麻醉藥進脂肪墊,若打完立刻不痛,亦可以確定診斷。


治療


  1. 冰按摩:適用於急性發炎、或因撞擊引起之疼痛,急性疼痛時用冰按摩3分鐘,需要時可以重覆冰按摩。
  2. 注射類固醇及麻醉藥:約需1-3次治療,間隔4週。
  3. 注射酒精:別意外有這項治療,但目前的研究結果已不建議,因有較高的風險造成纖維化及鈣化。
  4. 貼紮:用肌貼將髕骨往上移,把髕骨上半部分往後壓,讓髕骨下半部分翹起,增加脂肪墊的空間。
  5. 穿足跟略高的鞋子,或放鞋跟墊,以減少膝蓋過度伸直。
  6. 伸展股四頭肌及前側髖關節,可改善膝蓋過度伸直。
  7. 運動治療:強化臀中肌、臀大肌、及股四頭肌,以減少股骨內旋,或髕骨外翻的程度。
  8. 減重:一方面體重下降膝蓋的負荷也會下降,一方面是減重同時,脂肪墊的體積也會縮小。
  9. 手術:部分切除脂肪墊,但千萬不可以全切除,前面說過,全切會疼痛更難以治療。

其中第5-7點的都是從生物力學的角度治療,也就是改善膝蓋過度伸直,或者改善髕骨外翻,以減少對脂肪墊的壓力及夾擠。


參考文獻


  1. Jarraya, Mohamed, et al. "MRI findings consistent with peripatellar fat pad impingement: how much related to patellofemoral maltracking?."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al Sciences 17.3 (2018): 195.
  2. Dragoo, Jason L., Christina Johnson, and Jenny McConnell.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orders of the infrapatellar fat pad." Sports medicine 42.1 (2012): 51-67.
  3. Larbi, A., et al. "Hoffa's disease: A report on 5 cases."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imaging 95.11 (2014): 1079-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