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12-18

划船胸痛 - 肋骨疲勞性骨折

作者:許文彥 醫師




西式划船或者划龍舟的運動員,在準備比賽的期間,隨著訓練量及強度上升時,有些人會感覺到側胸疼痛,這時要擔心是否得到「肋骨疲勞性傷害」或者「肋骨疲勞性骨折」(rib stress injury or rib stress fracture)。

在所有的划船運動傷害中,肋骨疲勞性傷害並不是發生率第一名,但若得了這個疾病,大約需要6-8週才能痊癒,對優秀選手而言,幾乎等同於這季的比賽泡湯了,對選手或划船隊的影響巨大。


症狀


肋骨疲勞性傷害大約佔了划船運動傷害的10%,西式划船兩側肋骨都有可能發生;龍舟則主要發在划漿的同側,少數發生在對側。受傷位置主要在第5-9根肋骨的腋下中線上,但也有可能發生在肋骨的其他位置。

「肋間肌拉傷」的症狀與「肋骨疲勞性傷害」非常相似,都是深呼吸、咳嗽會痛。但是,肋間肌拉傷常發生在休息許久後重新開始訓練或者划船新手,而肋骨疲勞性傷害多發生在訓練量急遽增加時;此外,肋間肌拉傷的疼痛位置在肋骨間的肌肉,而肋骨疲勞性傷害的痛點則在肋骨上。

初期的症狀是覺得側胸緊蹦、悶痛,壓了會痛,但大致上還可以完成訓練。若訓練量持續增加,疼痛會愈來愈嚴重,深吸氣或咳嗽會痛,無法完成訓練,最嚴重的時候可能連推門或都側躺都會痛。



致病機轉 & 危險因子


最常見的肋骨疼痛的位置在第5-9肋骨的側胸,這裡剛好是前鋸肌與腹外斜肌的交會點 (如下圖),划船的動作會反覆強力收縮前鋸肌及腹外斜肌,兩條肌肉收縮時對肋骨的拉扯剛好是相反方向,當訓練強度及訓練量快速增加時,就可能發生疲勞性骨折。另一致病機轉是因為划船時,軀幹是向前彎的,會擠壓肋骨,當擠壓次數多了,就增加疲勞性骨折的風險。

最主要的危險因子是「過度訓練」,其他的原因包括:划船技巧不足、不適合的裝備、低骨密度、關節活動度差,女性運動員若月經不規則甚至停經也是危險因子之一。此外,使用室內划船機時擠壓肋骨的狀況較明顯,有研究指出其造成肋骨疲勞性傷害的風險是水上訓練的10倍。因此,在寒冷的季節,以划船機為主要訓練時,更要特別小心。



診斷


主要依賴醫師的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即可以判斷。對初期的肋骨疲勞性傷害,X光幾乎是看不到什麼問題的,中後期則有可能看到骨痂形成才確診,而看到骨痂,意味著發病已至少3週。若看到異常可以確診,若沒看到骨折仍無法排除疲勞性骨折的可能。如果疼痛感比較尖銳,一般正常呼吸就會痛,還是需要安排X光去排除其他疾病,例如氣胸。

電腦斷層雖然可以更精準且早期診斷出肋骨疲勞性骨折,且判斷骨折處於剛發生?還是癒合中?但因為其幅射線劑量很高,幾乎是X光的70倍,所以臨床上很少會安排電腦斷層,除非懷疑其他更嚴重的疾病才會安排此項檢查。

骨掃描的優點是可以早期診斷肋骨疲勞性骨折,但因為檢查結果不夠專一性,無法鑑別是骨折、腫瘤,還是細菌感染;而且即使肋骨已癒合到可以恢復划船訓練,骨掃描會依然顯示陽性,不能做為恢復訓練的依據,所以也不是理想的檢查。

核磁共振可以早期診斷,也可評估骨折是剛斷還是已癒合,也沒有幅射線暴露,所以是最佳的確診工具。不過因為價格昂貴,而且在台灣從看門診到檢查日通常需要2-4週的時間或更久,緩不濟急,所以臨床上很少需要安排這項檢查。

超音波的檢查準確性略低於核磁共振,但明顯優於X光,又沒有幅射線的問題,台灣不少復健科診所就有機器可以當天檢查,既方便又快速,在台灣可以說是最適合做為第一線檢查的工具。

小結:對有經驗而言,病史及理學檢查足以確定診斷,輔以超音波及X光,若懷疑其他疾病或選手即將參加國際級比賽,再考慮安排核磁共振。


復原時間要多久?


分為三個嚴重度,輕、中、重度,輕中度約需3-6週的休息,重度則需6週以上。要強調的是,所需的復原時間,是不能做划船訓練的,若硬忍痛持續划船,有可能導致骨折長期不癒合,反而需要更久的時間恢復。



治療


輕度的患者應避免划船訓練,仍可進行肌力訓練,但需以無痛為原則,意即肌力訓練時不可有疼痛,若訓練誘發疼痛,需降低強度或避免該動作。若連呼吸都會痛的嚴重狀況,基本上要完全休息,划船及肌力訓練均要暫停。

可以吃普拿疼止痛;但不建議吃「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因為會降低骨折癒合,不過此類藥物種類很多,建議跟您的醫師確認是否開立這個類別的藥物。

可以使用熱敷、雷射、治療性超音波、貼紮,及增加胸椎活動的運動(例如背躺在瑜珈球上做胸椎的伸展)來改善症狀。


預防


訓練課表要增加前鋸肌及腹外斜肌的肌力訓練;調整划船動作,減少胸椎過度駝背以避免過度擠壓肋骨。另外要小心鈣及維生素D攝取不足的狀況,鈣建議一天1000-1200毫克,維生素D則建議吃到一天800-1200單位以預防再發。女性運動員若合併月經不規則甚至停經要小心熱量攝取不足,若增加熱量攝取仍月經不規則,宜就診婦產科。


參考文獻


  1. Arumugam, S., et al. "Rowing injuries in elite athletes: a review of incidence with risk factors and the role of biomechanics in its management." Indian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2020): 1-10.
  2. Thornton, Jane S., et al. "Rowing injuries: an updated review." Sports medicine 47.4 (2017): 641-661.
  3. Roston, Alexandra T., Mike Wilkinson, and Bruce B. Forster. "Imaging of rib stress fractures in elite rowers: the promise of ultrasound?."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1.14 (2017): 1093-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