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12-29

單腳墊腳尖測試 (Single leg heel-rise test)

作者:許文彥 醫師

測試對象


單腳墊腳尖測試適合做為「阿基里斯腱斷裂後」的恢復指標,能做10下且沒有疼痛,則可以開始慢跑;則受傷腳的次數可以達到健康腳的90%以上,則可以開始專項訓練 (請參考阿基里斯腱斷裂術後復健)。其他的下肢運動傷害也適合以此項測試做為評估體能進步的參考。


測試方法


  1. 穿習慣的平底運動鞋
  2. 暖身:走路或慢跑10分鐘,做10下雙腳墊腳尖
  3. 嚐試幾下單腳墊腳尖的動作,熟悉動作
  4. 休息2分鐘後正式開始測試
  5. 頻率:節拍器設定每分鐘60下
  6. 單腳站立,膝、髖及軀幹保持直立
  7. 站在傾斜10°的平面上,即腳踝背屈10°;若無此平面,將前腳掌踩在槓片或書本上也可以
  8. 可使用指尖頂在牆面維持平衡,避免用椅子或桌子
  9. 開始墊腳尖,每一下盡可能達到最大高度
  10. 可以給口頭指令提醒動作頻率、腳跟、膝、髖及軀幹的姿勢是否正確
  11. 做到力竭為止,或即使給予口頭指令仍無法維持正確姿勢
  12. 休息2分鐘後測試另一腳


  • 這個影片中的速度較慢,應以頻率60下/分鐘進行測試,影片中提到的標準25下是另一篇論文研究20-60歲正常人的數字,我建議以下段文章做為不同年齡層的參考標準。
  • 測試時應踩踏於傾斜10°的平面上 (背屈10°);也可以放槓片或書本於地上,前腳掌踩上去,腳跟懸空。


平均值 


受試者為北歐人,該論文將其原始數據,去推估BMI=24.2,運動習慣為一週1-2小時有氧運動的人該有的單腳墊腳尖的表現。以下是我再將左右腳平均,四捨五入後的數字;詳細數據請見原始文章。

            男    女  
20歲    37    30    
30歲    33    27
40歲    28    25
50歲    19    22
60歲    19    19  (單位:下)


參考文獻


  1. Hébert-Losier, Kim, et al. "Updated reliability and normative values for the standing heel-rise test in healthy adults." Physiotherapy 103.4 (2017): 446-452.
  2. Frändin, Kerstin, and G. Grimby. "Assessment of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and performance in 76‐year‐old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4.1 (1994): 41-46.


2020-12-18

划船胸痛 - 肋骨疲勞性骨折

作者:許文彥 醫師




西式划船或者划龍舟的運動員,在準備比賽的期間,隨著訓練量及強度上升時,有些人會感覺到側胸疼痛,這時要擔心是否得到「肋骨疲勞性傷害」或者「肋骨疲勞性骨折」(rib stress injury or rib stress fracture)。

在所有的划船運動傷害中,肋骨疲勞性傷害並不是發生率第一名,但若得了這個疾病,大約需要6-8週才能痊癒,對優秀選手而言,幾乎等同於這季的比賽泡湯了,對選手或划船隊的影響巨大。


症狀


肋骨疲勞性傷害大約佔了划船運動傷害的10%,西式划船兩側肋骨都有可能發生;龍舟則主要發在划漿的同側,少數發生在對側。受傷位置主要在第5-9根肋骨的腋下中線上,但也有可能發生在肋骨的其他位置。

「肋間肌拉傷」的症狀與「肋骨疲勞性傷害」非常相似,都是深呼吸、咳嗽會痛。但是,肋間肌拉傷常發生在休息許久後重新開始訓練或者划船新手,而肋骨疲勞性傷害多發生在訓練量急遽增加時;此外,肋間肌拉傷的疼痛位置在肋骨間的肌肉,而肋骨疲勞性傷害的痛點則在肋骨上。

初期的症狀是覺得側胸緊蹦、悶痛,壓了會痛,但大致上還可以完成訓練。若訓練量持續增加,疼痛會愈來愈嚴重,深吸氣或咳嗽會痛,無法完成訓練,最嚴重的時候可能連推門或都側躺都會痛。



致病機轉 & 危險因子


最常見的肋骨疼痛的位置在第5-9肋骨的側胸,這裡剛好是前鋸肌與腹外斜肌的交會點 (如下圖),划船的動作會反覆強力收縮前鋸肌及腹外斜肌,兩條肌肉收縮時對肋骨的拉扯剛好是相反方向,當訓練強度及訓練量快速增加時,就可能發生疲勞性骨折。另一致病機轉是因為划船時,軀幹是向前彎的,會擠壓肋骨,當擠壓次數多了,就增加疲勞性骨折的風險。

最主要的危險因子是「過度訓練」,其他的原因包括:划船技巧不足、不適合的裝備、低骨密度、關節活動度差,女性運動員若月經不規則甚至停經也是危險因子之一。此外,使用室內划船機時擠壓肋骨的狀況較明顯,有研究指出其造成肋骨疲勞性傷害的風險是水上訓練的10倍。因此,在寒冷的季節,以划船機為主要訓練時,更要特別小心。



診斷


主要依賴醫師的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即可以判斷。對初期的肋骨疲勞性傷害,X光幾乎是看不到什麼問題的,中後期則有可能看到骨痂形成才確診,而看到骨痂,意味著發病已至少3週。若看到異常可以確診,若沒看到骨折仍無法排除疲勞性骨折的可能。如果疼痛感比較尖銳,一般正常呼吸就會痛,還是需要安排X光去排除其他疾病,例如氣胸。

電腦斷層雖然可以更精準且早期診斷出肋骨疲勞性骨折,且判斷骨折處於剛發生?還是癒合中?但因為其幅射線劑量很高,幾乎是X光的70倍,所以臨床上很少會安排電腦斷層,除非懷疑其他更嚴重的疾病才會安排此項檢查。

骨掃描的優點是可以早期診斷肋骨疲勞性骨折,但因為檢查結果不夠專一性,無法鑑別是骨折、腫瘤,還是細菌感染;而且即使肋骨已癒合到可以恢復划船訓練,骨掃描會依然顯示陽性,不能做為恢復訓練的依據,所以也不是理想的檢查。

核磁共振可以早期診斷,也可評估骨折是剛斷還是已癒合,也沒有幅射線暴露,所以是最佳的確診工具。不過因為價格昂貴,而且在台灣從看門診到檢查日通常需要2-4週的時間或更久,緩不濟急,所以臨床上很少需要安排這項檢查。

超音波的檢查準確性略低於核磁共振,但明顯優於X光,又沒有幅射線的問題,台灣不少復健科診所就有機器可以當天檢查,既方便又快速,在台灣可以說是最適合做為第一線檢查的工具。

小結:對有經驗而言,病史及理學檢查足以確定診斷,輔以超音波及X光,若懷疑其他疾病或選手即將參加國際級比賽,再考慮安排核磁共振。


復原時間要多久?


分為三個嚴重度,輕、中、重度,輕中度約需3-6週的休息,重度則需6週以上。要強調的是,所需的復原時間,是不能做划船訓練的,若硬忍痛持續划船,有可能導致骨折長期不癒合,反而需要更久的時間恢復。



治療


輕度的患者應避免划船訓練,仍可進行肌力訓練,但需以無痛為原則,意即肌力訓練時不可有疼痛,若訓練誘發疼痛,需降低強度或避免該動作。若連呼吸都會痛的嚴重狀況,基本上要完全休息,划船及肌力訓練均要暫停。

可以吃普拿疼止痛;但不建議吃「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因為會降低骨折癒合,不過此類藥物種類很多,建議跟您的醫師確認是否開立這個類別的藥物。

可以使用熱敷、雷射、治療性超音波、貼紮,及增加胸椎活動的運動(例如背躺在瑜珈球上做胸椎的伸展)來改善症狀。


預防


訓練課表要增加前鋸肌及腹外斜肌的肌力訓練;調整划船動作,減少胸椎過度駝背以避免過度擠壓肋骨。另外要小心鈣及維生素D攝取不足的狀況,鈣建議一天1000-1200毫克,維生素D則建議吃到一天800-1200單位以預防再發。女性運動員若合併月經不規則甚至停經要小心熱量攝取不足,若增加熱量攝取仍月經不規則,宜就診婦產科。


參考文獻


  1. Arumugam, S., et al. "Rowing injuries in elite athletes: a review of incidence with risk factors and the role of biomechanics in its management." Indian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2020): 1-10.
  2. Thornton, Jane S., et al. "Rowing injuries: an updated review." Sports medicine 47.4 (2017): 641-661.
  3. Roston, Alexandra T., Mike Wilkinson, and Bruce B. Forster. "Imaging of rib stress fractures in elite rowers: the promise of ultrasound?."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1.14 (2017): 1093-1097.


2020-12-03

椎間盤突出症 - 硬脊膜上注射治療

作者:許文彥 醫師




腰椎椎間盤突出症會導致疼痛由下背延伸到屁股、大腿、小腿,伴隨麻木感、電到、腳沒力氣等症狀,詳細的症狀及治療可以參考另一篇文章「突出的椎間盤會自己變小嗎?」。本篇文章來討論注射治療: 


硬脊膜上注射


有兩種入針定位方式,第一種是用超音波定位,一方面確保針頭精準進到我們想治療的位置,一方面也避免傷到神經血管。第二種是使用X光定位,但需要進入手術室,且有幅射線照射的缺點。隨著超音波的科技進步及機器價格逐漸平價,會此技術的復健科及疼痛醫師愈來愈多,目前超音波導引注射已逐漸變為主流。

使用超音波輔助定位,常見的注射位罝有以下兩種:
  1. 薦椎裂孔入針:從薦椎的裂孔 (sacral hiatus) 入針,因為距離椎間盤突出的位置較遠,所以需要打 20-30 mL的藥物,先打進去的第一個針筒含類固醇及麻醉藥,第2個針筒是純粹的生理食鹽水,目的是把第一針的藥物沖到椎間盤突出的位置。

    這個打法的優點是一次可以處理多節,例如有兩節以上的椎間盤突出,或者已合併脊椎狹窄也適合這個打法。缺點是對單一節不夠精準,因為藥物在硬脊膜上怎麼流動是無法控制的。

    也因為藥物是由下往上推藥,對於較低位,例如腰椎第4-5節間或腰椎第5節及薦椎第1節間,治療效果會比較好;如果是高位腰椎的椎間盤突出,例如腰椎第1-2節或2-3節間,藥物有可能無法沖到這麼高位,治療效果會比較差。

  2. 腰椎椎板間入針:從腰椎的上下兩節椎板中間的空隙間入針 (interlaminar),如果理學檢查可以確認突出的椎間盤是哪一節,或者核磁共振檢查 (MRI) 顯示是腰椎第4-5節椎間盤突出,那麼就直接從第4-5節椎板間,精準將藥物送到神經被壓到的位置,因此大約5-10 mL的藥物就有效,藥物也是類固醇與麻醉藥。

注射什麼藥物?


針劑主要含類固醇、麻醉藥、混合生理食鹽水或5%的葡萄糖水。有些人會擔心會類固醇會造成肥胖、抵抗力下降…等副作用,不過其實不用擔心,因為是精準定位注射,使用的劑量其實遠低於長期口服類固醇的劑量。而且經驗上,若沒有加入類固醇,減輕疼痛的效果及維持時間都比較差。


適用時機及治療效果


對於急性且嚴重的疼痛,且疼痛延伸到下肢,效果最佳。研究結果顯示硬脊膜上注射有很好的短期治療效果,追蹤到3個月時疼痛及日常生活功能有明顯改善;追蹤時間拉長到6個月以上,也比沒有注射治療來得有效!大約70-80%的患者症狀改善超過50%。

要提醒一件事,上述的治療效果是平均值,但因每個人椎間盤突出的嚴重度、平常姿勢、核心肌群穩定度,以及工作是否需搬重物…等狀況都不相同,因此每個人對治療的反應,也不盡相同。有人僅需一針就好8成,從原本無法蹲下,打完立即可以無痛蹲下,但也有人打針後減經疼痛僅改善2-3成,或效果很短。不過在過去的研究中,是允許重複注射的,目前的建議是可以連續注射3次,每次間隔2週。

如果您只是輕微的麻木感;或只有下背痛,沒有延伸到下肢的疼痛,那打硬脊膜上注射對你並沒有幫助。

如果你的下肢肌力持續變差,或者已有大小便失禁的狀況,應該盡快接受手術治療,若延誤太久,可能導致永久性的神經傷害。


副作用及併發症


入針時會疼痛,將藥物推入時會感受到注射處痠脹感,或可能伴隨麻木感,但針頭拔出後痠脹感即消失,麻木的感覺則大約在數小時內緩解。

在有豐富經驗的醫師操作超音波導引下,硬脊膜上注射是相當安全的,發生副作用的機率很低,包括頭痛、短暫的解尿困難、暫時的下肢無力,這些通常數小時內緩解,若到隔日起床仍有明顯的不舒服,則建議就醫。

此外,若打針後發高燒、注射處明顯紅腫疼痛、或下肢無力的狀況嚴重到無法行走,則建議立即就醫。


參考文獻


  1. Pandey, Ritesh Arvind. "Efficacy of epidural steroid injection in management of lumbar prolapsed intervertebral disc: A comparison of caudal, transforaminal and interlaminar routes."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Diagnostic Research: JCDR 10.7 (2016): RC05.
  2. Kaye, Alan D., et al. "Efficacy of epidural injections in managing chronic spinal pain: a best evidence synthesis." Pain Physician18.6 (2015): E939-E1004.


2020-10-07

突出的椎間盤會自己變小嗎?

作者:許文彥 醫師




構造及症狀


脊椎一節與一節之間有椎間盤,它的功能是增加脊椎的活動度,以及緩衝脊椎所受到的壓力與衝擊力。當脊椎長期姿勢不良、受力不均時,有可能造成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突出若沒有壓迫到神經,可能造成下背痛,彎腰時疼痛、咳嗽時疼痛、久坐疼痛…等問題。椎間盤突出若壓迫到神經,可能會造成坐骨神經痛,例如麻木、刺痛、灼熱感…從臀部往下延伸到大腿、小腿甚至腳趾。嚴重壓迫神經的話還會感覺沒力氣、或是大小便失禁。

但是,背痛延伸到大腿甚至小腿不一定是椎間盤突出引起的。而且醫學上統計,有些人椎間盤突出但完全沒有症狀,切勿看到X光片有退化或是核磁共振的結果就嚇壞自己。請讓醫師來幫你診斷,不要自己猜測。


這篇文章想告訴大家的是


  1. 椎間盤突出不難治療,而且它會自己縮小。
  2. 椎間盤突出到底需不需要手術切除呢? 
  3. 什麼時候要考慮手術治療?

目前已有很充分的研究證據發現,腰椎椎間盤突出後有13%~96%的機率會自己會縮小,突出越多縮小機率越高,甚至有0%~43%的機率突出的部分會完全消失。目前還沒有研究告訴我們做哪一種治療可以加速椎間盤突出縮小,不過,九成以上的病人,復健或針劑注射治療後疼痛會明顯改善,不需要開刀。

此外,研究也發現,椎間盤突出的體積變小,那症狀幾乎一定會改善;但有趣的是,即使椎間盤突出沒有明顯變小,症狀也有機會改善。因此,椎間盤突出到底變小了沒其實不重要,症狀改善與否,才是真正該在意的事情。


椎間盤突出該不該手術?


其實,要不要開刀並不是看你的椎間盤突出的大小來決定的,而是以神經症狀的嚴重程度來決定,主要評估三個狀況:
  1. 下肢肌力是否持續變差
  2. 大小便是否受到影響
  3. 非手術治療3個月沒有改善

其中狀況1與2,都是重要的警訊,代表著神經的壓迫比較嚴重,最糟的狀況可能會下肢癱瘓、終生需要包尿布或用導尿管,因此有這樣的狀況會強烈建議手術治療。

如果是狀況 3. 則建議與醫師討論,因為有些人疼痛並不嚴重,只是復健3個月沒有什麼進步,那也不一定非手術不可。反之,但是若疼痛嚴重到寸步難行,日常生活需家人照顧,而且藥物、復健、硬脊膜上注射…等效果都不理想,亦可以考慮提早接受手術治療,但這部分建議與您的醫師討論。


治療選項


健保的治療包括腰椎牽引(拉腰)、電療、熱敷等等方式,目的是為了降低脊椎的壓力、止痛、加速軟組織的復原。優點是價格便宜,但治療效果對部分人士是不大足夠的。

如果神經疼痛的狀況急性且嚴重,坐不足、走路站不直,或痛到難以入眠,這時可以建議硬脊膜上注射,直接將藥物注射到神經根發炎處,立即改善疼痛。目前打針都是用超音波導引,打針的位置精準,且不需要X光輔助定位,在門診就可以立即安排注射治療,不需進手術室進行。

若接受健保的復健治療後覺得效果不佳,這時可以選擇1對1的自費物理治療:例如徒手治療來放鬆過度緊繃的肌筋膜,神經張力治療手法,或是透過 Redcord 紅繩懸吊系統、Pilates 彼拉提斯來訓練核心肌群,矯正不良的姿勢或習慣動作。這些都有助於幫助脊椎維持在好的姿勢,降低脊椎的壓力、改善疼痛、減少未來復發的機會。


結論


  1. 下背痛不一定是椎間盤突出造成。
  2. 椎間般突出會自行縮小,不過即使沒縮小,症狀一樣有機會改善。
  3. 是否需要手術,要評估下肢肌力及大小便的功能。
  4. 考慮手術前,藥物、腰椎牽引、徒手治療、核心訓練、動作矯正、硬脊膜上注射都試過了嗎?



2020-09-28

阿基里斯腱斷裂 術後復健

作者:許文彥 醫師



給剛被診斷出阿基里腱斷裂,或手術完不久,或手術完不確定是否可以去球場運動的你。


該不該手術?


你也許聽過,不用開刀只打石膏,斷掉的肌腱也能自己癒合?是的,你聽到的是真的,不過手術修補癒合的機會比較高,再斷裂的機率也比較低;手術比較大的缺點是,有傷口就有感染的風險,儘管感染的機率並不高。另外,不開刀的額外風險是,如果過了幾週後才發現肌腱沒癒合,還是得手術修補,反而延長你丟掉拐杖的時間,回去運動場上的時間自然也一延再延。台灣目前的現況建議手術修補,除非有特定的疾病或麻醉風險偏高才建議嚐試不手術的治療。


手術時機?


斷裂後約7-14天左右是比較恰當的時機,太早開刀因為斷側處發炎嚴重不好縫合;太晚開刀又因為肌腱斷裂後會漸漸縮短,延遲手術愈久,縫合處的拉力會比較大,可能增加斷裂的風險,或手術時需取他處肌腱加強修補。


術後需要買專用的術後輔具鞋嗎?


打石膏的缺點是它是封閉型的,於是術後看傷口時必須鋸開一部分以便觀察傷口;石膏也不耐走路,走多了會斷裂,就得提早回去找骨科醫師重新打石膏,也因此會延遲早期承重行走 (不拿拐杖) 的訓練;另外是第一個石膏的腳踝角度是固定的,想要調整角度需要重新製作。

因為石膏有以上的缺點,所以如果經濟能力或保險可以支付,強烈建議買專用的術後輔具鞋,英文是Walking Boot,中文也有人翻為跟腱靴,市面上大約分為2類:第一種是附上鞋跟墊,可以讓踝關節固定在蹠曲30度、15度,及0度,如下圖;第二種產品則是在踝關節處有一個關節,可以調整角度。除了調整踝關節蹠曲的角度方便許多,也比較不會斷裂,當然舒服度及外觀更是大勝石膏。


多久可以不用拐杖?


最快在術後第3週開始 (滿14天) ,穿著輔具鞋的情況下,就可以在家練習不用拐杖走幾步路,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逐漸增加行走距離,不過出遠門仍建議使用拐杖,大約術後第9週時,就不再需要拐杖了。


術後輔具鞋的角度?何時不再穿?


剛開完刀的前3週,輔具鞋會固定在蹠屈30度 (踮腳尖的姿勢),目的是減少肌腱的拉力,以免再次斷裂。第4週起改為20度,之後每過1-2週減少10度左右,大約在第6-8週時,調整到0度左右 (即正常站立的踝關節位置)。

#因每個人手術的時間,縫合後的肌腱張力不同,因此術後角度沒有一定的準則,建議以您的骨科醫師為主,記得務必在第一次回診時詢問您的醫師對於踝關節角度的計畫。


什麼時候可以跑步?


第5-8週:練習踝關節的主動關節活動,腳懸空的同時,勾腳背再踮腳尖,10下1組,照三餐做3組,即一天共9組;也可以用踝關節繞圈的方式進行。此時期也應開始練習負重踮腳尖,坐在椅子上將腳平放地上,練習踮腳尖,逐漸在膝蓋上用啞鈴或槓鈴或史密斯機器加重量,但重量不超過體重的50%。

第9-16週:開始雙腳站立踮腳尖,先從重心放在健康腳為主,逐漸轉移雙腳平均分擔體重,目標是將全身重心轉移到傷腳上。要注意的是,是站在平地上練習踮腳尖,不是將腳掌半踩在階梯上練習踮腳尖。這時也可以開始練習騎固定式腳踏車,以改善心肺耐力及下肢肌力。同時開始深蹲訓練,初期先蹲30度左右即可,練習將重心平均放於雙腳,若無疼痛且重心能平均放在雙腳,再逐漸增加深蹲的角度及增加負重。

第17週後:當你可以「單腳踮腳尖時做10下時且沒有任何疼痛,就可以開始跑步了。」先從原地跑步開始,逐漸轉移到跑步機或平地,時間從1-2分鐘開始,以不會痛為原則,慢慢增加時間。測試方法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單腳墊尖測試」。


何時可以回運動場?


若你的目標只是可以游泳、腳踏車、跑步的話,沒有要進行任何球類運動或舞蹈的話,這篇文章看到這裡就可以了。若你的目標是球類運動,如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網球…等激烈運動,那麼請持續看下去。

第17週後,若慢跑無不適,則可以練習雙腳原地跳躍,跳起時先微微離地即可,無疼痛再慢慢增加跳躍的高度,增加雙腳向前跳躍。此時應持續重量訓練,除了踮腳尖持續增加負重外,深蹲、硬舉、分腿蹲、髖內收/外展…等下肢的訓練都要持續進行。

目前的研究論文已知的事實是,平均6個月可以回到運動場做專項訓練,但6個月是平均值,有些人3個月,有些人12個月,而且這個平均值並沒有考量你原本的體能水準?想從事的運動項目?玩興趣的還是職業級的?但不管怎麼,回到運動場上的時機,並不是6個月時間到了,你就可以回去打球,而是以下的條件,你符合了嗎?

第25週開始,若符合以下1-3的條件,就可以開始進行有專項運動訓練了:
 (1) 踮腳尖的肌力已達正常腳的90%以上。若不曉得該如何評估肌力,可以改用耐力評估,例如正常腳可以踮腳尖20下,那傷腳至少要能做18下(達正常腳90%以上)才合格。
 (2) 走路、跑步、雙腳跳遠的步態正常,落地的姿勢也正常 (起跳及落地身體不會偏一側)。
 (3) 跳繩有維持一分鐘以上的耐力。
 (4) 有些論文列入「單腳向前跳遠 (single leg hop test),距離達正常腳單腳跳的75%以上。」但此項標準強度太高,冒然測驗會增加肌腱再斷裂的風險,所以若沒有醫師或治療師的同意,不宜做此項測試。


什麼時候可以去健身房?


一出院就可以去健身房了喔!以免因為術後休息太久,造成心肺耐力或全身肌肉萎縮,還有肥胖!!

0-4週的重訓挑不會用到腳踝的動作,上半身的阻力訓練全部都可以做,下半身的除了會用到腳踝的不碰之外,可以練髖或膝關節,例如腿推蹬 (Leg press) 不能做,但腿伸直 (Leg extension) 及腿屈曲 (Leg curl) 可以做。

第5週開始就可以開始練腳踝囉!請參照前述的「什麼時候可以跑步?」


需要找1對1物理治療嗎?


我的建議是,有專業人士帶著你好好訓練,幫你徒手治療增加關節活動度減輕組織水腫、評估你的動作姿勢,是否做出危險動作,還有評估你是否可以符合上述所有的標準,你會輕鬆很多且恢復比較快。如果你有下列狀況之一,那我強烈建議尋求一對一的物理治療:
  1.  沒有信心做對動作
  2.  走路或下樓梯步態一直怪怪的,但不清楚哪裡怪或該怎麼訓練
  3.  保險有給付


其他參考文章


若你有興趣了解職業運動員在阿基里腱斷裂後的運動表現,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參考資料


  1. Hutchison, A. M., et al. "The treatment of a rupture of the Achilles tendon using a dedicated management programme." The Bone & Joint Journal 97.4 (2015): 510-515.
  2. Wang, Kevin C., et al. "Rehabilitation and return to play following Achilles tendon repair." Operative Techniques in Sports Medicine25.3 (2017): 214-219.
  3. Zellers, Jennifer A., Michael R. Carmont, and Karin Grävare Silbernagel. "Return to play post-Achilles tendon ruptur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te and measures of return to play."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0.21 (2016): 1325-1332.
  4. Maxey, Lisa, and Jim Magnusson. Rehabilitation for the postsurgical orthopedic patient.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3.

2020-08-31

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何時可以開始跑步及專項運動?

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常聽見的問題是,大約幾個月可以跑步?什麼時候可以回去專項運動 (打籃球、足球、排球…等)?

比較精準的說,這問題其實問的不好,因為何時可以跑步與打球,不是看時間,而是看你的下肢恢復的狀況而定!如果沒有好好復健,好好訓練,乖乖吃下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給你的菜單,給你再久的時間,你上球場還是會軟腳,而且打不好。

相對於回去做專項運動 (例如籃球或足球),跑步是比較簡單的運動,所以下面提到的標準,跑步是比較容易達成的目標。好好練的話,最快在手術後3個月左右可以開始跑步…強調重點
好好練的話,最快在手術後3個月可以開始跑步!


  1. 膝蓋是否有腫脹積水:外觀上不能有腫脹積水
  2. 疼痛:跑步為目標的話,允許只有1 分的不適感 (0分不痛,10分最痛);以回去專項訓練為目標的話,是不能有任何不適的症狀的。
  3. 膝彎曲角度:想跑步的話,大約要恢復95%的角度,可以跟健康腳比較;如果是回到專項運動的話,就要恢復100%的彎曲角度,可以觀察自己全蹲的狀況去觀察雙膝彎曲的角度是否對稱。
  4. 膝伸直角度:膝蓋要能完全打直,可以將雙腳放在板凳上伸直,去比較兩腳膝蓋的高度是否一樣高。
  5. 腿後肌及股四頭肌的肌力:腿後肌 (hamstring) 跟股四頭肌 (quadriceps) 的肌力,也就是膝蓋彎曲與伸直的肌力,要達健康腳的70% (跑步標準) 與90% (專項運動標準) 以上。
  6. [腿後肌/股四頭肌]的肌力比值 >60%:這是指受傷腳的腿後肌跟股四頭肌的肌力比較,主要是評估希望膝蓋的彎曲伸直的肌力要平衡,若肌力不平衡的話,比較容易再受傷。這個標準是強調腿後肌要肌力要夠好,因為前十字韌帶是防止脛骨向前位移的,而能夠防止脛骨位移的肌肉,就是腿後肌囉!這也是為什麼偶爾會聽到有些運動員的前十字韌帶受傷了,但症狀不大明顯,因為他們的腿後肌夠強壯,足以彌補前十字韌帶斷掉後喪失的穩定度。
  7. 單腳跳遠的距離:不管是單腳跳遠,或單腳連三跳遠的距離,受傷腳的距離至少要是健康腳的70% (跑步) 或90% (專項運動) 以上。評估時有個重點,單腳跳遠著地時,需維持單腳站立穩定2秒鐘才是成功可量測的距離;若落地後另一腳立刻著地或人跌倒,此記錄不算,請重測。
  8. 單腳蹲測試:將健康腳抬高,以受傷腳站穩後,微微半蹲時,不能有膝外翻 (俗稱膝內轉) 的狀況,也就是膝蓋要與腳尖的方向平行,不能有腳尖朝外,膝蓋朝內的狀況發生。這很重要,因為前十字韌帶斷裂的機轉中,有7成的人是因為在跳躍後,單腳落地時出現膝外翻的狀況而斷裂的,如果沒有達成這個標準,未來前十字韌帶再斷裂的機率很高。


圖片來源:NASM's Essentials of Corrective Exercise Training 1st ED


註:第五點及第六點建議要用等速肌力儀來做最準確,但等速肌力儀多半只有大型醫學中心或體育研究所才會有,所以一般人不易量測,簡化版則是交給有經驗的治療師去評估肌力恢復的狀況。



參考資料


  1. Br J Sports Med. 2018 Nov;52(22):1437-1444. 
  2. Sports Med. 2017 Aug;47(8):1487-1500.

2020-06-16

急性軟組織傷害的處理原則需要改成 PEACE & LOVE 嗎?[閒聊]

今年六月初時去學校幫醫學系大三學生上課,講到急性軟組織傷害的處理原則,2019年BJSM提出PEACE & LOVE,要取代舊的PRICE跟POLICE。去年還覺得挺有道理的,但今年再看一次怎麼廢話這麼多,尤其是LOVE中的LVE​。

「L」是Load,給予適當的loading,盡早開始不會變得更痛的活動,可以促進組織修復。​
「V」是Vascularization,告訴我們要多運動,尤其有氧運動會增加組織血流,促進修復,還順帶減輕壓力,也減少了止痛藥的使用。​
「E」是Exercise, 意思是多運動可以改善關節活動度、肌力及本體感覺。​

看到這裡,你應該知道我想說什麼了,LVE根本就是在講同一件事,就是Exercise,也可以說是POLICE裡的OL-optimal loading。那搞半天,幹嘛不要講POLICE,要用PEACE & LOVE去取代呢?好吧,你說PEACE的A是avoid anti-inflammatory modalities,負負得正的概念你懂吧,把avoid跟anti-拿掉,嗯!得到了inflammation,可以去取代ice。那O的optimism呢?還記得POLICE的OL是optimal loading吧,就把O變成optimism,L還是loading。至於E是Education可以跟Elevation合併。​

OK,其實根本沒必要提和平與愛,叫「新警察」就好了。​​





BJSM 原文PDF

2020-01-14

為什麼有些人扁平足、長短腳、骨盆歪斜不會痛,但我會?



運動強度 (Load) 與身體能力 (Capacity) 的關係

  1. Load 稍微高於 Capacity = Capacity 進步
  2. Load 遠遠高於 Capacity = 容易受傷
  3. Load 長期低於 Capacity = Capacity 退步

以上的概念很基本,但如果只是這樣,這影片就平平無奇了,推薦這個影片,是因為作者強調:「即使有長短腳、扁平足、臀肌沒力、骨盆不正…也適用於這個原則,即使有這些危險因子,只要把運動強度控制在略高於目前的能力,一樣可以無傷運動。」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扁平足、長短腳、跑姿不正,一樣無傷運動。如果你有危險因子,但是怕受傷而不敢運動,那麼你的身體組織會因為長期缺乏刺激而變弱,當你想重新再開始運動時,反而更容易受傷。

想要變強而且不受傷,就要把運動強度及訓練量控制在略高於目前體能所能負荷的程度。


提醒

  1. 訓練、營養、睡眠,三者同樣重要。
  2. 善用10% rule:即這週的訓練量,最多只比上週多10%。例如上週總跑步距離50公里,那這週總跑步距離最高55公里。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