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5
門診表114年3月起
2025-03-08
腰椎脊椎滑脫症,什麼狀況下應考慮手術治療?
X光的側面照即可以診斷及區分嚴重度 (如下圖),第1級最輕微,第5級最嚴重。
影像學的分級:以椎體的前後徑做為基準
第1級:滑脫在前後徑的 1 - 25%
第2級:滑脫在前後徑的 25 - 50%
第3級:滑脫在前後徑的 50 - 75%
第4級:滑脫在前後徑的 75 - 100%
第5級:完全滑脫超出另一節的椎體
手術治療的主要目的在改善難以忍受的疼痛,以及避免嚴重神經壓迫導致的下肢癱瘓及大小便失禁。但手術不是萬能,成功的機率並非百分之百,手術本身仍有併發症及副作用的風險,因此症狀或神經受損不嚴重時,應以復健治療及注射治療為優先。
大多數脊椎滑脫症患者不需要手術
然而,如果病情引起嚴重疼痛或神經功能缺損,或復健及注射治療無法改善,則建議進行手術。需要手術的情況可以分為 (一) 強烈建議手術,與 (二) 不急著手術,先復健或注射治療無效再考慮手術,說明如下:
(一) 強烈建議手術的情況
- 嚴重神經功能缺損:脊椎滑脫引起神經功能缺損,例如下肢的力量變差、走路不穩或難以行走
- 大小便解不乾淨或失禁:這是嚴重的神經功能損傷,建議立即就診,應評估是否接受緊急手術治療。
- 嚴重疼痛: 疼痛劇烈,且復健治療或注射治療無法改善。
- 滑脫惡化:儘管接受了復健治療,影像檢查發現滑脫程度持續惡化。
- 第3及第4級脊椎滑脫:這等級的脊椎滑脫程度已超出椎體前後徑的50%了,通常伴隨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因惡化的風險較高,建議盡早手術。
(二) 不急著手術,先復健或注射治療無效再考慮手術
- 輕度至中度疼痛、下肢麻木感,無明顯的肌肉無力,也沒有大小便失禁。
- 第1級及第2級的脊椎滑脫:第1級通常不需要手術,有些人甚至沒有症狀;第2級建議由醫師評估神經缺損的嚴重程度。
復健治療不只是儀器治療,應包含徒手治療及核心肌群訓練
上述說的復健治療無效就建議手術,並不是說接受健保復健的儀器治療,例如熱療、電療、腰椎牽引…等,治療滿3個月無效,就建議手術。
脊椎滑脫是脊椎間的不穩定,儀器治療無法強化核心肌群或提升脊椎穩定度。
復健是指更積極的核心肌群復健,強化穩定脊椎的肌肉群,在台灣有彼拉提斯 (Pilates)及紅繩懸吊訓練 (Redcord)。此外徒手治療有肌肉筋膜放鬆,及神經鬆動手法,對症狀改善亦有幫助。
要治療脊椎滑脫的彼拉提斯及紅繩懸吊訓練,應尋找由物理治療師執行的1對1治療,不宜接受團體課程或非物理治療師執行的治療。
脊椎滑脫位置的不同,症狀嚴重度、神經受損的程度、個人肌力的強弱差異、年齡、工作型態…等,均會影響核心訓練動作的選擇及強度,團課中老師無法給予個體化的治療,也不能立即確認動作正確與否,因此不建議選擇團體課。
由一般教練執行的核心肌群訓練,因為他們對於解剖學、病理學、肌動學…等,並不是系統化的學習,沒有經過國家考試 (物理治療師) 的認證,又訓練的對象以健康人為主,並非物理治療師是以治療病人為主,因此亦不建議由一般教練執行的彼拉提斯或紅繩懸吊訓練。
注射治療
2025-02-09
小孩的生長痛 (Growing Pain)
生長痛 (growing pain) 是指兒童或青少年在沒有明顯外傷或疾病的情況下,出現的間歇性腿部疼痛。這種疼痛通常發生在夜間,可能影響大腿、小腿或膝蓋後方。生長痛的具體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與肌肉疲勞、肌力不足、骨骼快速生長、情緒低落、環境溫度、遺傳有關。
生長痛的好發年齡
生長痛通常發生在 3-12 歲的兒童身上,高峰期5-7歲。
生長痛的常見症狀
- 疼痛通常發生在夜間,可能影響大腿、小腿或膝蓋後方。
- 疼痛可能是間歇性的,反覆發作。
- 疼痛通常是輕微至中度的,但偶爾也會比較嚴重。
- 疼痛可能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
- 早晨起床後,疼痛通常會消失。
![]() |
符合排除條件,建議就醫 |
如何緩解生長痛?
- 伸展:伸展疼痛部位的肌肉(股四頭肌、小腿肚…等),有助於緩解疼痛,及增加肌肉柔軟度。
- 鞋墊:對於足型異常的孩童,例如扁平足或高弓足,給予適合的鞋墊支撐,有助於緩解疼痛。
- 維生素D:血液中的維生素D濃度不足的孩童,建議補充到正常的血漿濃度。
- 按摩:輕輕按摩疼痛部位的肌肉,有助於放鬆肌肉、舒緩疼痛。
- 熱敷:用熱毛巾或熱水袋敷在疼痛部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 止痛藥:如果疼痛難以忍受,可以諮詢醫生後,使用acetaminophen或ibuprofen類的止痛藥。
何時應該就醫?
雖然生長痛通常是無害的,但如果孩子出現以下情況,建議就醫檢查:
- 疼痛非常嚴重,影響到孩子的睡眠和活動。
- 疼痛部位出現紅腫、發熱或瘀青。
- 疼痛持續存在,沒有好轉的跡象。
- 孩子出現其他症狀,如發燒、食慾不振或體重減輕。
生長痛的預防
目前沒有明確的方法可以預防生長痛,但保持健康的飲食、適度的運動、足夠的睡眠,有助於促進兒童的生長發育,可能減少生長痛的發生。
參考文獻
2025-01-29
讀書心得:Die with Zero
Die with Zero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努力的螞蟻工作了一輩子到死,有玩耍了嗎?
貪玩的蚱蜢,玩了一輩沒認真工作?有不開心嗎?
這本書推翻了一般人的想法:「努力工作,退休後再好好玩。」而是告訴我們,要享受生活的美好體驗,邊工作邊玩,更重要的是,在適當的年紀享受該年紀特有的人生體驗。
書中告訴我們可以怎麼計算自己的餘命,大概還可以活幾年,大概要準備多少的退休金,可以透過基金、保險…等方式讓自己在離開人間的時候,大約剛好把錢花完,不要變成只會存錢的奴隸。
還一個讓人腦洞大開的論點,關於給後代遺產的時間點:作者建議在25-35歲間給予小孩一筆錢,這年紀區間小孩不至於為了玩樂隨意花掉,可能剛創業需要第一筆資金,或可買一間房讓生活無後顧之憂,這剛開始的第一桶金,可以大幅加速小孩的財富累積,遠比到退休年紀才拿到遺產,更讓人開心且有效率。
每個人在不同年紀有不同的追求目標,背包客旅遊,住青年旅館,打工賺下一趟旅費,搶時間買廉航機票,認識世界不同的人,玩高空跳傘、對20多歲的人會是值得一輩子回憶的行程。
但30歲的人,剛有經濟基礎,或剛結婚生小孩,會避開高風險的玩樂,比較會專注在創造與小孩相處的記憶點。
40歲以上的人經濟能力更佳,傾向於住五星級飯店或到訪有獨有景觀的景點,收集米其林餐廳…等。
50歲的人收入更好,但體力精神已漸退步,刺激的活動、登高山潛水的吸引力下降,自助旅行不一定是首選,跟團旅行比例漸增。
以上不是在說幾歲一定會喜歡什麼型式的旅行或玩樂,而是年齡、體力、有無小孩、健康、財富,都會影響到你喜歡的旅行方式。
30歲開法拉利是人生得意,70歲開藍寶堅尼,低底盤只是造成腰痠背痛。
20多歲喜歡吃到飽的Buffet餐廳,30歲追求高級牛排海鮮,40歲以上追求fine dining,50歲以上因為肥胖疾病因素回頭吃健康食物,60歲以上因牙齒還要挑食物大小硬度,生了較嚴重的病,放了鼻胃管從此只能亞培、補體素、葡勝納…都不好喝的挑一種。
小孩成長得很快,嗷嗷待哺光睡著就很可愛的時候、玩耍撒嬌的年紀,很快就過去了。要是因為工作忙碌,錯過了他們依賴爸媽、喜歡擁抱親吻、願意分享學校見聞的年紀,就沒有了。
運動與休閒活動也是,年輕時最能夠享受籃球得分的樂趣,中年時打籃球一是衝勁不在,容易受傷且受傷後的恢復期變長,所以要把握體力顛峰的時期。
40歲前沒有維持運動習慣,未來想完成馬拉松或鐵人三項難度大增。有人77歲可以完成鐵人三項113公里,但同樣年紀也有人已離不開拐杖與輪椅。潛水與滑雪也是,若年輕的時候沒有體驗樂趣,那年老時就不會玩了,人生就此少了特定年紀才能享受的休閒活動。
千萬別只努力工作,想著退休再來玩樂;建議邊工作邊玩樂,在適合的年紀體驗美好的人生。
看完這本書,我會想著幾件事
- 趁年輕時做些中年或老年不會做的事情。
- 存些錢,在小孩約30歲時給予。
- 認真陪伴小孩、假日的玩樂、一起打電動,一起旅行,小孩成長不等人,我也不考慮小孩記不記得,我只想記憶曾與小孩創造的美好回憶。
- 亂想亂寫10分鐘的方式,寫下想做的事情,不要考慮金錢、時間、體力、年紀、小孩能不能跟…就是直接寫下想做想玩想體驗的活動:騎車環島、出國跑馬拉松、去南非動物園、郵輪出遊、玩跑酷、醫師志工、每個月找一位朋友喝咖啡聊聊天、游向龜山島、部落格每年30篇文章、玩帆船、自由潛水、出國深潛、馬丘比丘、復活島石像、冰島旅行、住海浪會打到窗戶的海邊旅館、滑雪三次、高空跳傘、杜拜跨年…米其林餐廳、歐洲自助3個月、紐西蘭旅行2個月…
- 把想做的事分類到最適合體驗與最能實現的年紀,再來想是否能實現與計畫。
- 寫完這段,發現人會變得更有力量、更有想法,更能專注在想做的事情。
- 健康與體力是享受美好人生體驗的的基礎,維持有氧與肌力訓練,少吃不健康的食物、足夠的睡眠。
2025-01-20
大人的世界 只篩選 不教育
以前在醫院實習的時候,有某位G小姐,大小姐脾氣,好的時候對大家笑咪咪,不好的時候指著你罵人,說你針對她,很常被罵的一頭霧水後,才搞懂她的起火點是什麼,然後覺得莫名奇妙。
這種人最後在醫院就變成雞肋,沒什麼功能,但勉強能值班,分擔報論文的次數,然後大家就輕鬆地吃早餐,邊聽長官電他,或聽她跟主治吵架,沒錯,他就是連主任也敢對著幹。連主任給的建議都能說是主任針對他!!(暈)
久了之後,輪到她進檢查室,基本上也不讓她第一線檢查,連報告也是主治自己完成,不讓她經手。她問的問題,就簡單回個模擬兩可的答案,請他回去翻書找論文。在這樣子訓練的狀況下,能紮實就奇怪了。
我們確定這個人能力不足且難以相處,於是冷處理,不再有人認真教她做檢查或帶超音波導引注射。G當CR的看的會診單,主治醫師也不會與她討論,治療師覺得治療醫囑有問題,會直接問其他的住院醫師或主治醫師,不會去詢問這位總醫師。
她多留一年,科內就多痛苦一年,忍受讓人不安不知觸發點的地雷,忍受發出沒有參考價值的會診回覆,忍受她顧住院病人時,值班的R要在小夜班order renew,而且還是護理師看那些互相衝突的醫令,拜託值班的住院醫師做的。忍受連PGY水準都不到的論文報告。所以時間到了,就Let it go
2024-12-22
2024年臺北馬拉松前一百名穿什麼鞋?為什麼超級跑鞋有幫助?
- Adidas:36雙,ADIZERO ADIOS PRO 3&4
- Nike:26雙,AlphaFly & VaporFly
- ASICS:11雙,METASPEED,今年冠軍Brimin KIPKORIR 穿著 METASPEED PARIS
- Mizuno:5雙,REBELLION PRO
- Brooks: 4雙,HYPERION ELITE 4 PB
- New Balance:3雙,SuperComp Elite V4
- On:3雙,Cloudboom Strike
- Hoka:2雙,Rocket X2
- ANTA:2位,C10 PRO
- Under Armour:1位,Velociti Elite 2
- Puma:1位,Deviate Nitro Elite 3
- Saucony:1位,Endorphin Elite
超級跑鞋的結構設計?
- 輕量化設計:鞋子重量要輕,才跑得快
- 碳纖維板技術:透過增加鞋子的剛性及蹺蹺板效應(teeter-totter effect),提升推進力,增加跑步經濟性,如下圖:
蹺蹺板效應(teeter-totter effect) - 增厚的高回彈性中底:觸地時有效吸收地面衝擊,並將吸收之能量於推進時回饋給跑者,但有專家認為回彈能量的時機過早,並非超級跑鞋改善成績的主要原因。
- 優化的抓地力
穿超級跑鞋與一般跑鞋有何運動生理差異?
- 能提昇跑步經濟性約2.7-4.2%,定義上是指同樣的跑步速度下,氧氣消耗減少2.7-4.2%,即比較節省能量消耗
- 降低約 5% 的自覺運動強度
- 使心率下降約 2%
- 超級跑鞋還降低了脛骨的負擔12%,或許可以降低小腿受傷的風險,但這只是推論,並非真運動傷害的統計結果;也另有少數個案報告指出超級跑鞋可能增加疲勞性骨折的風險。
資料來源
- 前一百名穿甚麼鞋?2024年臺北馬拉松跑鞋大數據
- Burns, Geoffrey T and Dustin P Joubert. “Running Shoes of the Postmodern Footwear Era: A Narrative Overview of Advanced Footwear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2024): 1-12 .
- Werkhausen, Amelie et al.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running shoes reduce oxygen cost and cumulative tibial loading per kilometer in recreational female and male runners.” Scientific reports vol. 14,1 11903. 24 May. 2024, doi:10.1038/s41598-024-62263-0
2024-08-01
2024-03-01
2023-11-09
媽媽手肌腱炎注射完類固醇後建議持續穿戴護腕
媽媽手肌腱炎 (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 疼痛位於大拇指側的手腕處,常見於剛有小嬰兒的媽媽,在抱起小孩時會將大拇指外展,加上手腕向橈骨側偏移,長期過度使用導致肌腱炎,因此俗稱媽媽手。但此疾病不限於新手媽媽,以手為主的勞力性工作也是常見的罹病族群。
![]() |
媽媽手護腕:有包覆大拇指 |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 患者主觀的疼痛
- 按壓是否會痛?
- 誘發測試(Finkelstein test)是否會痛?
結果
結論及建議
參考文獻
Mardani-Kivi, Mohsen, et al.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 with or without thumb spica cast for de Quervain tenosynovitis." Th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39.1 (2014): 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