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手肘的外側疼痛,握拳、擰毛巾、及手提重物會痛,覺得抓握的力量下降。
病因
主因過度使用,少數因為突然的肌腱拉扯而受傷,也可以是因為撞擊所導致。手肘外上髁為手腕伸肌、手指伸肌及旋前肌的肌腱附著處,超音波檢查可以鑑別是肌腱發炎、肌腱退化、肌腱鈣化性病變,或是肌腱部分撕裂傷。
初步治療
- 休息:減少需要手用力抓握的動作,例如擰毛巾、用螺絲起子、搬重物;重訓時應減少使用壺鈴、啞鈴,改用槓鈴或器械,以減少手肘的肌肉過度使用。暫停或減少網球、羽球…等需手持球拍的運動。
- 熱敷:一天可敷4次以上,一次約20分鐘,可促進血液循環,促進肌腱修復。
- 伸展:用另一隻手將會痛的手的手腕屈屈,伸展外上髁的肌腱約20秒左右,連續3次,可搭配深呼吸,吸氣時用力伸展,吐氣時放鬆手肘。
- 護肘帶:戴在手肘外上髁處的遠端2指寬處,可減少肌肉對外上髁的力量拉扯。需要用手的工作或運動穿戴護肘帶即可,休息及睡覺時不需穿戴。
- 健保物理治療:熱敷、電療、雷射,及超音波均有幫助。
- 離心肌力訓練:患側手抓握1-2磅的啞鈴或600毫升保特瓶,用另一手將啞鈴上抬,患側手慢慢讓啞鈴放下,剎車放下的時間約3秒鐘,每天做10下 x 3組,刺激受傷的肌腱自我修復及強化。
進階治療
包括體外震波、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水、自體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 PRP),自體骨髓,以及羊膜基質。以上在台灣均為自費項目。
1. 體外震波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
震波是高能量的超音波,可以促進組織的修復與再生,因為有震碎鈣化的能力,特別適合有鈣化的網球肘。統合分析指出,體外震波可以顯著改善病人的疼痛及握力 [1]。
將體外震波與超音波相比較 [2],治療3個月後,體外震波對疼痛及握力的改善優於超音波。
震波的建議治療次數為3-6次,每週1次。
2. 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水
注射高濃度 (15-25%) 葡萄糖水後,會誘發組織輕微的發炎反應,進一步刺激身體修復及強化受損的肌腱。此外會會提高組織的生長因子,也會促進組織再生。
一篇統合分析發現 [3],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水在3個月後可顯著下降疼痛及上肢功能 ,但握力的部分與其他治療相比沒有統計差異。
上述研究的治療次數為1-3次,每次間隔2-4週。依個人經驗,要達到8成以上的症狀及肌力改善,建議治療3次以上。
3. 注射自體血小板血漿 (Platelet-rich plasma, PRP)
先從週邊靜脈抽取約10mL的血,再用特殊的試管離心,將血液中的血小板及生長因子濃縮後即稱為PRP,再將之注射於肌腱損傷處。
與體外震波3次相比較,注射1次PRP在疼痛、上肢功能、及病患滿意度方面,都優於體外震波。注射PRP組的滿意度 (83%) 也高於體外震波組(55%)。
建議治療1-3次,每次間隔3-4週。若注射2次的效果不佳,建議考慮骨內注射,即將PRP注射進步肱骨外上髁的骨頭內。
從研究的觀點來看,治療的成功率,注射PRP優於體外震波,體外震波與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水則在伯仲之間;三者均優於初步治療及類固醇注射。
4. 自體骨髓、羊膜基質
自體骨髓與羊膜基質含的生長因子數量高於自體血小板血漿,可視為PRP失敗後的下一步治療。
自體骨髓需在骨盆的髂骨處抽取骨髓,再將骨髓注射於手肘肌腱內。
羊膜基質 (Amnion matrix allograft) 是從健康人類胎盤的羊膜及絨毛膜中提取的生物活性組織基質。經過特殊處理(如脫水、滅菌、純化),保留豐富的細胞外基質蛋白、膠原蛋白、超過200至300種生長因子、細胞激素及幹細胞。可用來促進關節、肌腱、韌帶、軟骨等軟組織修復。
羊膜基質 (Amnion matrix allograft) 是從健康人類胎盤的羊膜及絨毛膜中提取的生物活性組織基質。經過特殊處理(如脫水、滅菌、純化),保留豐富的細胞外基質蛋白、膠原蛋白、超過200至300種生長因子、細胞激素及幹細胞。可用來促進關節、肌腱、韌帶、軟骨等軟組織修復。
何時應考慮進階治療?
- 初步治療1-3個月無效
- 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肌腱鈣化或是肌腱部分撕裂傷
- 身為運動員,有比賽時間壓力,需要盡快恢復以準備比賽
不建議注射類固醇
注射類固醇可以提供較快速的症狀改善,但治療後6個月,症狀易復發。注射類固醇的副作用包括皮下脂肪萎縮、皮膚變白、肌腱組織變脆弱,因此盡可能避免注射類固醇。
一篇發在Lancet期刊的研究發現 [4]:在治療後6周,治療成功率在「注射類固醇組」為92%,「物理治療」的成功率為 47%,「觀察等待」的成功率為32%。但在第52週時,「注射類固醇」的成功率為 69%,「物理治療」為 91%,而「觀察等待」策略則為 83%。物理治療的效果優於「觀察等待」策略,但差異不顯著。物理治療包含超音波、按摩、伸展及肌力訓練。
結論:注射類固醇短期(6週)有效,但長期(3個月以上)的效果比觀察等待 (什麼治療都不做) 還差。
參考文獻
- Yao, Gaowen et al. “Efficacy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for Lateral Epicondyl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vol. 2020 2064781. 18 Mar. 2020, doi:10.1155/2020/2064781
- Chenchen Yan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icacy of ultrasonics and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in the treatment of tennis elbow: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14 (2019). https://doi.org/10.1186/s13018-019-1290-y.
- Mengting Zhu et al. "Effects of Hypertonic Dextrose Injection (Prolotherapy) in Lateral Elbow Tendin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022). https://doi.org/10.1016/j.apmr.2022.01.166.
- Smidt, Nynke et al.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s, physiotherapy, or a wait-and-see policy for lateral epicondyliti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London, England) vol. 359,9307 (2002): 657-62. doi:10.1016/S0140-6736(02)07811-X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