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03-29

足底筋膜病變 - 注射治療

作者:許文彥

前一篇文章寫了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病變) 的症狀及該如何選擇治療。這篇文章來專注討論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platelet-rich plasma, PRP) 的治療效果。

類固醇注射是過去幾十年來的注射治療足底筋膜病變的首選,打針的治療效果不差,病人滿意度也很好。不過因為類固醇是抑制發炎的藥物,而現在的治療觀念是「沒有發炎就不會促進組織修復」。




注射類固醇的併發症


注射類固醇後的併發症包括「足跟脂肪墊萎縮」以及「足底筋膜斷裂」。

脂肪墊萎縮會造成足跟墊症候群,一樣是走路時足跟會痛,但因為足跟脂肪墊是走路時很重要的吸震組織,它若萎縮了很不容易治療,即使打針加上復健的效果也都差強人意,不少人嚐試了很多治療,最終仍是需要一輩子戒掉跑步、健行及球類活動。

足底筋膜斷裂的危險因子有兩項,分別為足底筋膜病變的病史,以及曾經打過類固醇。若只是部分撕裂傷,還可以透過復健及注射PRP來治療,但如果是足底筋膜完全斷裂,則多半要手術重建。

儘管打類固醇的發生併發症的比例不高,即使在較大型的前膽性研究,發生併發症的也僅有零星報告,但若發生併發症,治療成功的難度會大幅上升,因此不值得冒險。


注射PRP的效果 (與注射類固醇相比) 


PRP是經抽血後,使用離心機,只保留血小板比例較高的血漿,因含有高濃度的生長因子,例如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ß (TGF-ß), Vascular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 (VEGF),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等,可以促進組織修復及血管增生。也因為它是走修復的路線,因此不會有類固醇的併發症,例如足跟墊萎縮或足底筋膜斷裂,不過缺點就是打完針因為會先誘發組織發炎,因此打完針後3-7天內的疼痛感會增加,之後再逐漸改善。

這篇研究收案60個足底筋膜病變患者,平均分為兩組,一組在足底筋膜上打PRP (3 mL),一組打類固醇 (Depomedrol 80mg (2 mL) + 0.5ml xylocaine 2%)。為了避免安慰劑效應,兩組人都有抽血,打針時的針筒也覆蓋起來,因此病人是完全不曉得他自己打了什麼針劑。

這個研究追蹤了6個月,病人的疼痛改善如下

圖片來源: Soraganvi, P., et al. "Is Platelet-rich Plasma Injection more Effective than Steroid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lantar Fasciitis in Achieving Long-term Relief?." Malaysian orthopaedic journal 13.3 (2019)


由上圖可見,兩組打完針6週後,疼痛均有明顯改善,但到了6個月之後,注射類固醇的組別的疼痛反而上揚,有復發的跡象;而注射PRP的組別疼痛強度則穩定改善中。

根據另一篇統合分析的結果,打PRP與打類固醇相比較,在第4週與第12週兩組的疼痛都有改善,但改善程度差不多,但在第24週時,打PRP的疼痛改善程度優於類固醇。此外,從超音波的厚度改善程度來看,PRP也優於類固醇。

因此,如果以治療的長期療效來看,且不考慮價格的話,PRP應該是針劑注射的首選。


還有其他的注射物嗎?


有的,目前屬於修復性注射的藥物,還有高濃度葡萄糖水、羊膜衍生物,及PLT (凍晶)。

高濃度葡萄糖水的治療效也不錯,略輸給PRP,追蹤到28週時也沒有疼痛復發的跡象,也因此有經濟考量者,可以選擇打高濃度葡萄糖水即可,但因療效略為遜色,因此需要較多次的注射。

羊膜衍生物及PLT (凍晶) 還沒有大型的研究結果可以參考,理論上其刺激組織修復的效果應該不輸於PRP,但是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去確認其療效。


參考文獻


  1. Soraganvi, P., et al. "Is Platelet-rich Plasma Injection more Effective than Steroid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lantar Fasciitis in Achieving Long-term Relief?." Malaysian orthopaedic journal 13.3 (2019).8.
  2. Yang, Wei-yi, et al. "Platelet-rich plasma as a treatment for plantar fasciiti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Medicine 96.44 (2017).
  3. Kim, Eunkuk, and Jong Ha Lee. "Autologous platelet-rich plasma versus dextrose prol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recalcitrant plantar fasciitis." PM&R 6.2 (2014): 152-158.


門診資訊


2021-03-14

前十字韌帶斷裂 - 開刀或不開刀,你要考慮的四個因素!

 作者:許文彥醫師



被診斷為前十字韌帶斷裂後,第一個要考慮的是否需要手術重建前十字韌帶,主要考量為下列四個條件,符合任一項就建議手術。

  1. 年齡 < 30歲 (也有文獻以40歲為分界)
  2. 高運動需求
  3. 持續的症狀
  4. 合併膝蓋其他構造損傷


一般而言,年齡小於30歲,因為未來的人生還很長遠,加上前十字韌帶斷裂會導致膝蓋不穩定,會加速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所以愈年輕愈建議手術。我曾遇過45-50歲的患者,因為熱愛跳舞或打籃球,因此與醫師討論後,還是選擇手術治療。

高運動需求意指想要要回到打籃球、足球等需要急速變向、旋轉、碰撞的運動,通常愈需要手術治療。但如果只是想要重量訓練,騎腳踏車,可以先不用手術。至於網球、羽毛球這類高運動需求,但沒有與人碰撞的運動,則要看症狀而定,也有人先復健治療3個月,若依然疼痛無法打球,也要考慮手術。

持續的症狀,例如反覆腫脹、疼痛、不穩定感、易軟腳,在復健治療3個月後若未改善,也建議手術。

合併膝蓋其他構造的損傷,例如後十字韌帶、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半月板、膝軟骨也受損,膝蓋不穩定較嚴重,因為許多研究證實多重膝關節損傷,有手術者預後顯著優於不手術,所以若被診斷多重構造損傷,會直接建議手術治療。



舉些例子來說


  • 不到30歲,不管未來你還想不要運動,因為夠年輕,建議手術治療。
  • 30歲以上,很想打籃球、踢足球、橄欖球…等激烈且有碰撞的運動,建議手術。
  • 30歲以上,只想偶爾騎腳踏車,重量訓練,可以不用手術。
  • 30-40歲,想打網球、羽球等需變向、跳躍,但又無碰撞風險的運動,則可以考慮先復健3個月,視症狀改善程度來決定。
  • 無論年紀,合併半月板損傷、內側副韌帶斷裂等多重膝關節損傷,建議手術。
  • 無論年紀,即使好好復健3個月,還是常有軟腳、疼痛的現象,且症狀已讓自己放棄與家人假日登山、健行等活動,也建議手術。

前述的復健3個月並非是健保給付的儀器治療,例如熱敷、電療、超音波…等。而是指由物理治療師一對一指導下的運動治療,做關節伸展、淋巴按摩、肌力訓練,平衡訓練、敏捷訓練…等,通常一週需訓練2次,一次1小時。


如果我先做了自費物理治療,但最後還是需要手術,那先做的復健是否浪費掉了?


其實研究上有發現,在需要手術的患者,先預做「術前復健」,也是肌力、平衡、功能訓練…等,其未來的關節活動度、肌力、功能、以及回到運動場的時間,會比沒做術前復健者還要好。主要原因是患者會對未來要做的復健有概念,動作不用重新教,上手較快,且先把肌肉練壯一點,術後的肌肉萎縮也較輕微,練起來當然比較快。

也因此即使你花錢做了自費物理治療,萬一膝蓋的復原不理想還是要手術,也不用擔心是否白花錢,因為先練起來的的還是你的,會讓你術後的復健做得更好更快恢復。


若有問題,歡迎於留言提問,或直接於門診由醫師評估後給予建議。


門診資訊

2021-03-02

給醫學生關於念書及選科別的建議


我在醫學中心復健科當過復健科的教學負責人數年,要帶醫學系大六大七的學生以及PGY,也開過教學門診,以下這兩個問題是常遇到,但大部分的學生思慮不周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們在學校時要考試時,是怎麼決定要如何準備考試的?」


以最重要的科別例如病理學為例,三種答案都有,原文書,共筆,還是念考古題就好!我問他們是誰給的建議,答案倒是很統一:問學長姐。

下一題我問「你們曉得學長姐的成績如何嗎?」滿有趣的是他們除了直屬學長姐,通常都不曉得學長姐的真正成績。

根據我的觀察,建議念原文書的,通常是班上偶爾會拿書卷獎的,基本上名次都有前10%。建議只念共筆的學長姐,範圍大約落在第20-80%左右,分布範圍比較廣。至於叫人看考古就好的學長姐,名次就落在全班的後段,大概60-100%名,包括需要重修的。所以記得要問成績最好的前10%的,你才有可靠的答案,當然,做不做得到又是個人自我考量,大學不是只有念書,社團的事務也是大學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人際關係、溝通技巧、結識人脈、策辦活動的能力都不是純念書就可以學到的。

小結:若想得到中肯的建議,要先搞清楚你請教的學長姐是神是鬼?還是牛與蛇?


第二個問題「選科」


要先知道,問外科醫師為什麼不走內科,你一定會得到一堆他對內科系的壞話,反之亦然。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心中想走內科,就去問那個答案問題兩眼會發光的內科醫師,每個人都有自己走特定科別的理由,你要確定的是他的理由是否也符合你的價值觀;當然,你也可以問他為什麼不走外科或其他科,也要思考他不選其他科的理由是否也是你在意的。

如果你想走外科,要先問總醫師或年輕主治醫師,因為總醫師最忙碌,睡眠最少,且對外科已經相當程度的認識,外科如果沒有熱情,沒有對技術的渴望或追求救命的成就感,是不可能忍受那種長時間睡眠剝奪的。

不要只問他們為什麼走內(外)科,也要問為什麼不走外(內)科。問愈多人愈好,你得到的答案愈多,也許就有一條會打中你,也可能會有一條炸到你。永遠記得,別人的理由始終是別人的,你需要的是找到那個打到你心坎裡的理由。


舉我自己選復健科為例


我認為的重要性,以興趣最重要、然後生活、成就感、收入,風險最後。
  • 興趣:最重要的理由,沒有興趣的科別再好賺錢,也千萬別選,沒有熱情是學不到東西的。大學的我喜歡現代舞、爵士舞跟國標舞,我就只是想要把專業跟興趣結合,拿到醫師執照後開始玩鐵人三項,後來的工作時只要遇到這些運動的病人,都很好聊,醫好了的成就感也特別強烈。
  • 生活:末來會有家庭小孩,你就必須考慮當到主治醫師的生活長什麼樣子?住院醫師的生活畢竟就3-7年,再累也會過去,所以主治醫師的生活型態才是你要在意的。內科跟外科下班後還是有會因住院病人狀況不好,你還是得回醫院。而急診下班就下班,不用擔心病人出狀況,但是到40,50歲,還是得跟別人一起輪大夜班,這樣的生活你可以接受嗎?
  • 成就感:外科系的成就感鐵定爆表第一名,所以不選擇外科的理由就是我高度近視不適合開刀,但我也考量生活品質與家人,我不選外科。
  • 收入:很多科別的收入都屌打復健科,所以我把收入放在第4點,也就是選科時,我覺薪水已經比一般人好,雖然輸給醫師的其他科別,但為了興趣,我可以接受。
  • 風險:外科內科婦產科兒科的風險就是被告,這個在10多年前是大問題,現在醫院都有合作的律師事務所,也有保險公司推醫糾險,加上也有很好大醫師在術前病情說明做得相當仔細,所以這點的重要性已逐漸減弱。不過風險再低,走上法庭還是件很累人的事,所以選科的熱情最好遠遠大於風險的考量,不然熱情被醫療糾紛磨損掉是件很悲慘的事情。


結論


問別人意見時,要先搞清楚你詢問的對象是不是此中高手?
選科別時,別人的理由都不該是你選擇的理由,但多問對方選這科不選擇那科的考量,多問幾位,一定會找到屬於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