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文彥 醫師
偶爾在社群媒體看到有些人分享他前十字韌帶開完刀後,才6個月就回去打籃球了,而且打得還不錯,但醫師總說最好不要太早回球場,或者復健練好一點再回去,但這個「不要太早」與「練好一點」到底應該多久?還是要練多好呢?從頂尖的醫學研究論文來試著回答這個答案。
如果你常有別人可以,為什麼我做不到,而勉強自己過早去打球的狀況,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不被別人的想法左右。
論文摘要
這篇文章來自英國運動醫學雜誌 (BJSM),106位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的病人,術後6個月與12個月做功能測試,追蹤2年,統計膝蓋再次受傷的發生率,包括前十字韌帶再次斷裂,半月板或軟骨損傷、內側副韌帶裂傷、髕骨半脫位。
其功能相關的測試共做了7項,包括了1項肌力量測試,4項單腳跳躍測驗,2個問卷調查。過關的分數需與健康腳相比較,若7項均達90%則過關。
- 股四頭肌肌力 (quadriceps strength):60°/s的等速肌力測試。
- 單腳前跳 (single leg hop for distance)
- 單腳跨線跳 (crossover hop for distance)
- 單腳連三跳 (triple hop for distance)
- 6公尺計時單腳跳 (6-m timed hop)
- Knee Outcome Survey—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KOS-ADLS),包含6項症狀:疼痛、僵硬、腫脹、軟腳、無力、跛行;以及8項日常生活功能:走路、上樓梯、下樓梯、維持站立、維持坐著膝蓋彎曲、坐著站起來、跪著、蹲下共14項的問卷評估。
- Global Rating Scale (GRS) of Perceived Function. 這個是詢問受試著:你覺得你的膝蓋回復到受傷前的百分之多少?0分表示現在日常生活我都無法完成,100分表示100%恢復受傷前的功能。
說明:
- 第1項的等速肌力需要特別儀器測量,不過大部分的醫學中心也沒有。
- 第2到4項的測試如同字面上意義,以單腳跳遠1次、跨線(15公分)前跳3次,向前連跳3次記錄距離,但最後一跳落地時需維持2秒平衡且另一腳不落地,兩腳都要測量3次成功,以最佳記錄比較兩腳。
- 以第3項的單腳連三跳為例,手術腳向前連跳3次的距離是300公分,但健康腳跳了400公分,得分 = 300/400 = 75%,< 90%所以沒過關。
- 第5項的6公尺計時單腳跳為例:計時單腳前跳6公尺所花的時間,若手術腳花了3.1秒,健康腳花了2.8秒,得分 = 2.8/3.0 = 0.903,> 90%所以過關。
研究結果
追蹤滿2年時,主要的研究發現有3項,:- 參與Level 1的運動 vs 不參與Level 1的運動,參與對下肢負荷較高的運動,膝蓋再次受傷的機率為4.32倍 (29.7% vs 7.7%)。
- 不到9個月回運動場 vs 超過9個月回運動場,太早回去運動,膝蓋再次受傷的機率為 2.04倍 (39.5% vs 19.4%)。
- 功能測試未過關 vs 功能測試全過關,膝蓋再次受傷的機率為 6.82倍 (38.2% vs 5.6%),這也可以解釋為,若好好復健到功能測試全過關,可以將膝蓋再受傷機率減少84%。
註:Level 1 的運動常需急速變向及單腳為軸轉圈,而且常有碰撞的運動,例如籃球、足球、手球…等。
建議
如果沒有要打Level 1這個層級的運動,膝蓋再次受傷的機率並不算高,所以如果走路、上下樓梯,或蹲下都沒有症狀,倒不用太在意上述的功能測試。
如果你看到滿9個月回運動場的受傷機率比較低,並不表示功能測試不重要。比較好的推論是功能測試過關,對於預防再受傷的效果是明顯高於9個月的。
如果想打Level 1運動的人,例如籃球、足球,復健的目標應該在好好訓練讓自己通過功能測試,而不是算時間,如同大學畢業要拿到所有學分,而不是以為大學四年一滿會自動畢業。
所謂的「不要太早」指的是不早於術後9個月,而「練好一點」指的是透過良好的訓練讓功能測試過關的項目愈多愈好,至於該怎麼訓練及測試則建議找尋專業人士,如有相關經驗的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或運動防護員做檢測。
關於前十字韌帶術後的文章
參考文獻
Grindem, Hege, et al. "Simple decision rules can reduce reinjury risk by 84% after ACL reconstruction: the Delaware-Oslo ACL cohort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0.13 (2016): 804-808.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