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文彥 醫師
如果前十字韌帶手術後已滿一年,也開始回到受傷前的運動了,但心理總覺得不踏實,不敢放手打球,或者你想知道自己是否恢復得夠好,那麼我建議你看完這篇文章,給自己做以下的四個測試,如果過關,則可以放心好好運動。
論文概要
這篇文章找了78位前十字韌帶斷裂重建手術已滿一年的病人,做了四個功能性測試,包含
- 單腳前跳 (single hop test)
- 三次跨線跳 (triple cross-over hop test)
- 單腳側跳 (side hop test)
- 單腳坐到站 (one-leg rise test)
再用核磁共振檢查比對術後1年,及術後5年的膝關節的狀況。
結果發現,術後1年時的四項功能性測試結果均未過關者,術後5年的髕骨股骨關節的骨髓訊號異常 (bone marrow lesion) 比例較高,其相對風險高達3.66倍,而骨髓訊號異常目前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的早期徵象。至於股骨脛骨關節退化的風險則無差異。
簡言之,功能測試未過關,會增加下肢髕骨股骨關節退化的風險。
單腳前跳 (single hop test)
單腳向前跳,單腳落地時需維持平衡且另一腳不著地2秒以上。
記錄距離,落地時若無法維持平衡 (另一足在2秒內著地) 則算失敗。測到雙腳累計各成功3次,且最遠距離不再增加為止。
過關分數:手術腳的距離>正常腳的90%,例如正常腳跳100公分,那手術腳至少要大於90公分才過關。
三次跨線跳 (triple cross-over hop test)
在地上畫2條平行線,2條線間距15公分,單腳向前跳的同時,需跨到線的另一側,連跳3次,單腳落地時需維持平衡且另一腳不著地2秒以上。測右腳時,先站左線的左側,第一跳先向右前方跳,再向左前,最後向右前跳;測左腳時反之,先站在右線的右側。
記錄距離,落地時若無法維持平衡 (另一足在2秒內著地) 則算失敗。測到雙腳累計各成功3次,且最遠距離不再增加為止。
過關分數:手術腳的距離>正常腳的90%。
單腳側跳 (side hop test)
在地上畫2條平行線,間隔40公分,受試者左右來回跳,跳躍時需維持單腳平衡,即另一腳不可落地,且需跳在2條線的外側,計時30秒的總跳躍次數。
過關分數:手術腳的總跳躍次數 > 正常腳跳躍次數的90%
單腳坐到站 (one-leg rise test)
找一張椅子,以單腳獨立做出坐著到站立,再從站立到坐姿的動作,以頻率45次/分鐘的節奏做到力竭,累計3次跟不上速度或者需另一腳觸地維持平衡時停止。
過關分數:手術腳坐到站的次數 > 正常腳的90%
影片是上述四項測試的簡單動作示範,影片中並未測足時間或測到力竭。記得每項測試雙腳都要測,前兩項跳躍落地時維持平衡另一足不落地 ,side hop test 限時30秒;one-leg rise test 要用節拍器45拍/分鐘。
如果四項測試都不過關!
這4項測試其實也是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回到比賽場 (return to sport) 的及格標準,不過這邊指的通常是籃球、足球、排球、網球…等這種需要衝刺跑、跳躍、或移動中需改變方向的運動,若目標只是跑步、騎腳踏車則不一定要這麼嚴格要求。
如果四項都沒過關,這表示
- 你只是一般人的體能,受傷前下肢的肌力及功能本來就沒那麼好 (
所以前十字韌帶才會斷),畢竟,一般人若無規律練下肢肌力及平衡訓練,功能性測驗的結果當然也好不到哪去。例如筆者偶爾重訓跑步的體能,第一次測試單腳坐到站一開始只成功2下。 - 你原本是運動員,僅恢復到一般人的體能,還不到運動員的水準。你還是可以重訓、跑步、騎腳踏車、游泳。但是打籃球、足球…等需衝刺、臨時轉向的運動先不要做,以免增加退化性關節炎或韌帶再次斷裂的風險。
沒受過傷,也可以測嗎?
可以測,也強烈建議測,原因如下:
- 了解你的基本能力,預測你未來膝蓋受傷的風險。
- 做為訓練的成果評估,了解你的重訓或專項訓練是否有效。
- 萬一未來受傷了,可以做為前後對照。實務上,傷後的復原期,我們只能做左右腳的對照,無法比較受傷前後的差異;但其實前十字韌帶斷裂後,因為長時間的不運動,體能也是退步的,正常腳的肌力與功能也一定會退步,若平時也有測驗,就可以了解你的下肢功能恢復多少,做為回到賽場的參考會更為精準。
- 球隊也可以定期施測,了解每位球員的能力以及平均,可以了解訓練的成效,每位球員彼此差距。對球員本身,了解隊上明星球員的能力,也有鼓勵效果。當然,這些測驗項目是不夠的,還是得依照運動的專項去設計完整的功能評估。
- 如果沒有受傷前的測試數據,有手術前的健康腳的測試數據也可以。
參考文獻
Patterson, Brooke, et al. "Poor functional performance 1 year after ACL reconstruction increases the risk of early osteoarthritis progression."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4.9 (2020): 546-553.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