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11-09

媽媽手肌腱炎注射完類固醇後建議持續穿戴護腕


媽媽手肌腱炎 (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 疼痛位於大拇指側的手腕處,常見於剛有小嬰兒的媽媽,在抱起小孩時會將大拇指外展,加上手腕向橈骨側偏移,長期過度使用導致肌腱炎,因此俗稱媽媽手。但此疾病不限於新手媽媽,以手為主的勞力性工作也是常見的罹病族群。




初步治療包括休息、熱敷、超音波、雷射,及護腕。效果不佳再考慮類固醇注射。因副作用考量,不想注射類固醇者,可以考慮體外震波或注射自體血小板血漿 (platelet-rich plasma, PRP) 。

媽媽手護腕:有包覆大拇指


研究目的


這篇研究比較媽媽手肌腱炎,注射類固醇後,穿或不穿戴護腕的治療效果。


研究方法


一組注射類固醇後不穿戴護腕 (34人)
一組注射類固醇後持續穿戴護腕 (33人)

注射類固醇 40 mg of methylprednisolone + 1 mL of 2% Lidocaine
護腕需持續穿戴3星期

治療前,治療3週及6個月後。如果以下三點都不會疼痛,則算治療成功。
  1. 患者主觀的疼痛
  2. 按壓是否會痛?
  3. 誘發測試(Finkelstein test)是否會痛?
另外評估疼痛強度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0-10),及功能指標 (QuickDASH)


結果


治療後三週

有持續穿戴護腕組治療成功率是97% (32/33),未穿戴組76% (26/34)。(P = .027)

這9位治療失敗的受試者,接受了第二次的治療,之後的第三週及第六個月全部治療成功。


治療後六個月

有持續穿戴護腕組治療成功率是93% (28/30),未穿戴組69% (20/29)。(P = .021)


疼痛強度 (VAS)

有穿戴護腕組:治療前 8.8 ± 0.9,三週後 0.21 ± 0.5,六個月後 0.37 ± 0.4
未穿戴護腕組:治療前 8.6 ± 1.1,三週後 1.30 ± 1.3,六個月後 1.70 ± 1.5 

有穿戴護腕的進步較多。(P < .001)


功能指標 (QuickDASH)

有穿戴護腕組:治療前 84 ± 10,三週後   8 ± 8  ,六個月後 10 ± 9
未穿戴護腕組:治療前 83 ± 11,三週後 17 ± 18,六個月後 19 ± 2

有穿戴護腕的進步較多。(P < .001)


結論及建議


媽媽手肌腱炎打完類固醇後,建議持續穿戴護腕至少三週,治療成功 (無症狀) 的機會由 69%  (不穿戴護腕) 提升到 93% (持續穿護腕)。

如果治療效果不滿意,可以再次接受類固醇注射及穿戴護腕。

延伸思考到其他疾病,例如手腕三角纖維軟骨損傷或大拇指關節炎,在注射治療後,也建議穿戴護腕,加強治療的效果。

無論是打類固醇、葡萄糖水或是自體血小板血漿 (PRP),注射後持續穿戴護腕,也可以增加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Mardani-Kivi, Mohsen, et al.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 with or without thumb spica cast for de Quervain tenosynovitis." Th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39.1 (2014): 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