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07-01

門診表114年6月起

114年7月12日 (六)  0900-1200 萬隆力康有門診
114年7月19日 (六)  0900-1200 萬隆力康有門診
114年7月22日 (二) 1730-2030 安德復 夜診停診 由張凱淳醫師代診
114年7月23日 (三) - 114年7月29日 (二) 停診 
---------------------------------------------------

安德復復健專科診所 (地圖)
台北市松山區光復北路181號1F/B2 
(02) 7729 2289
停車:松榮公園路邊停車格 (地圖)

汐止力康復健科診所 (地圖)
22185新北市汐止區新台五路一段93號3樓 (遠雄廣場大樓內 D棟3樓) 
(02) 2697 6711
停車:iFG遠雄廣場地下停車場B4 (地圖)

萬隆力康復健科診所 (地圖)
116台北市文山區羅斯福路五段127號2樓 
(02) 8931 9799
停車:花木市場停車場 (地圖


如何弭平家庭背景的劣勢

研究背景


在美國,大學畢業通常被視為通往更高社會經濟地位的最可靠途徑。但是,父母都沒有大學學歷的大學生,平均成績低於父母擁有大學學歷的同學,輟學率也比較高。也就是說:家庭背景對於學生的成績及未來發展是有深度影響的。

這個研究僅僅透個一小時的座談會,就改善了學生未來一年的成績表現。


實驗介入:座談會談了什麼?


差異教育組 (實驗組)

在入學時的一小時座談會中,學長姐告訴一年級新生:「我的爸媽沒有上過大學,在我選課遇到困難時,爸媽沒有辦法提供良好的建議,所以我遇到這些困難時,我會請教導師及教授。」

座談會在傳達「不同的家庭背景會帶來不同的大學經驗,這很正常,而且也有相應的策略來成功。」


對照組

這組的學長姐也分享大學的適應經驗,但只提供一般的建議,沒有提到家庭背景對他們大學經驗的影響。


實驗組與對照組都有第一代大學生(父母均無大學學歷) 與持續代大學生 (父母至少一人有大學學歷)


實驗結果


  1. 成績差距大幅縮小
    在差異教育組,實驗介入一年後,第一代大學生(父母沒有大學學歷)的期末平均成績(GPA)明顯提高。他們跟持續代大學生(父母有大學學歷)之間的成績差距,減少了63%。



    在後續的研究中(Townsend et al. 2021),接受差異教育介入的第一代大學生在畢業時獲得榮譽學位的是對照組第一代大學生的三倍 。差異教育介入對連續代大學生獲得榮譽學位沒有顯著影響。


  2. 第一代學生更敢求助學校資源
    差異教育組的第一代大學生,更常主動去尋求大學裡的資源,像是寫信問教授問題,或者去辦公室找老師討論。要知道,第一代學生通常比較不擅長利用這些資源。而研究發現,正是因為他們更敢求助,成績才變好了。

  3. 所有學生的適應都更好了
    不只是第一代學生,「差異教育」組的所有學生都表示他們壓力及焦慮感都減少了。他們在心理上適應得更好,覺得更有歸屬感,也更投入學習和社交活動。

  4. 對「差異」的理解更深: 連過了一學年,參與「差異教育」的學生們都更懂得欣賞不同背景的人,也更能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思考


家庭背景真的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學業成績、價值觀念、思惟模式與解決問題的方式。

只要學生能意識到到自己的家庭背景會影響未來的學業表現、壓力、焦慮及社交表現,就有可能改善家庭背景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解決方法並不困難,積極地的向師長請教學業及生活上的難題就可以帶來令人滿意的改變。

一個小時的座談會,對學校來說,幾乎是零成本,就可以達成非常顯著的學生成績改善。

會找這篇研究,是因為閱讀了閱讀前哨站,瓦基分享的書「慣習」的讀書心得,這篇研究也是這本書所提出的重要研究之一,2014年的研究,至今已被引用1324次,是很棒的研究。這本書也非常值得一讀,有機會再來分享我的閱讀心得。

我們可以告訴小孩,每個人的思考方式與看待事物的觀點,並非個人與生俱來的個性或遺傳,而是來自於不同的家庭背景與成長經歷。只要保持開放的態度面對個體差異與尊重別人的觀點,換位思考,與不同背景的同學朋友交流想法,多請教更厲害的人,都能讓自己成為更棒的人,與更健康的心理社會狀態。


引用文獻


  1. Stephens, Nicole M., MarYam G. Hamedani, and Mesmin Destin. "Closing the social-class achievement gap: A difference-education intervention improves first-generation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all students’ college transi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4 (2014): 943-953. (PDF連結)
  2. Townsend, Sarah SM, Nicole M. Stephens, and MarYam G. Hamedani. "Difference-education improves first-generation students’ grades throughout college and increases comfort with social group differen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7.10 (2021): 1510-1519. (PDF連結)